心理暗示的题-心理暗示题什么原理

心理暗示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进而改变其行动和情绪的心理现象。它可以利用语言、视觉和其他非语言信息来影响个体的思想、感觉和行动。心理暗示可以被用于提高学习效力、改良健康状态、医治焦虑和抑郁等多种目的。

竟然表示什么心情

问题一:竟然表示什么意思?表现了一家人什么样的心情?表示很意外,带有惊讶的意思!要结合家人的心情,如果是好事就是惊喜与震惊;如果是坏事就是难以置信与震惊!

望采纳~~!

问题二:他说你竟然能左右我的心情!什么意思?意思是:在乎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快乐他就快乐,你心里难受他也会不开心,这就是喜欢一个人的感受,没有理由、没有借口和无私的。

他这是表现出非常的非常爱你,已经要走火入魔了,呵呵,好好珍惜吧,一段这样的恋情会很美好。

问题三:心情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竟然可以占据你整个人的心~!这个答案会告诉你我们的心里运作原理!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心理暗示!跟对恐惧,据个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例子,有一座独木桥,人都可以轻松过去,但,要是把桥抬高一百英尺呢! 这时你的潜意识会想象出很多关于你掉下桥的种种样子!那是你的潜意识在作祟!当你犹豫的时候,潜意识通常会战胜你的显意识,就是说,这些幻想会直接影响你的想法,你的想法胆怯了,自然就没有自信了,即使是你闭着眼都能过的一座普普通通的桥,当你潜意识出现了种种你可能发生的糟糕的情景时,你就会胆怯,就会没有任何自信,根除的方法是!你不要犹豫,直接自信面对它,只要你自信面对战胜了第一次,那么就是你不畏惧的开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愤怒去把内心恐惧赶走!!告诉那些不好的东西,你是神圣不可侵的!困难无法面对你! 聪明的人比较容易接受心里暗示,如果你真的不容易驱除恐惧,那就多次尝试接触恐惧,什么畏惧接触什么,记得用愤怒去面对那个影像你身心的恐惧,当你尝试多了,那些恐惧也就不会在影响你了,还有把你的恐惧经历告诉别人,那样就会减少自己的压力,重要的是,一定要用内心的愤怒去打败他,想像一下,恐惧在你面前胆怯的画面!!这样就算做恶梦,你也不会害怕了! 在医学会中健康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健康,一种是心理健康。下面给你一些增强潜意识的话,只要你坚持一个月的大声练习,相信你渐渐会成为一个非常健康成功自信的人事! 一 我每天大量地吸引着成功和财富 二 我可以拥有人间任何美好事物 三 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 四 我过得是平衡式成功的人生 五 我很乐意接受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成就 六 成功致富的机会不断地被我吸引而来 七 成功一定是属于我的 八 因为我是值得的 九 我拥有大量的财富 十 我的生命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RENJIANKENAN 十一 我拥有无与伦比的自信和魅力 十二 我的思想专注于创造成功和财富 十三 我拥有伟大的思想 十四 我拥有超强地行动力 十五 我每天乐在工作 十六 成功和财富大量地流到我身边 十七 我好象磁铁一样大量地吸引着成功与财富 十八 我每一天都很幸运 十九 我过着快乐,幸福和美满的人生 二十 是的,我可以拥有一切 二十一 我可以实现任何的目标和理想 潜(意识)台词 我爱你 = 我要你 你的身体 你的心灵 还要你对我好 从而可以补充我一些不足的地方 使我获得更完美的心灵感觉 我恨你 = 我非常讨厌你 你压抑了我潜意识的自由(包括:向美好发展的自由或强大潜意识的自由) 我尊敬你 = 你身上有些东西 我的潜意识也很想拥有 可我没有 郁闷= 能量停止流动 心灵无法被充实 快乐= 美好的意识流被打开 能量自由流动 意识获得到整个阳性全息感觉 愤怒= 有东西阻碍了我的心灵的自由 我想鼓出更多的气来帮我冲破阻碍 达成目标 ! 自卑= 我希望自己很好 所以对现在的我不大肯定 我肯定的是我心目中的我 所以对现实的我不大肯定 自信= 我相信我自己 我肯定我自己 错误失败我都坦然面对 虽然现在我不是完美的 但是我相信我会越来越走向生命的美好 灰暗= 因为缺乏自信和智慧 ATP等神经能量无法进入相应信息的神经链 无法产生新的思维能量和智慧 使得心灵黯淡枯萎 信心= 信心是统率人一身之气之统帅也 人吾自信 如虽有军队但无统帅 信心发起 则全身之气皆听你使唤 为你所用 感觉是博大而宽广的 不要用上面的思想去替代自己的感觉 上面的话语也只是说出了一些感觉而已 思考是与现实不一样的 总爱用思考看待世界的人 就如同在洞穴里面把自己的影子当作自己......>>

问题四:竟是什么意思竟jìng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竟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立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1

五笔86:UJQB 五笔98:UJQB 仓颉:YTAHU

笔顺编号:41431251135 四角号码:002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ADF

基本字义

1. 终了,完毕:继承先烈未~的事业。

2. 到底,终于:毕~。有志者事~成。

3. 整,从头到尾:~日。~夜。

4.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然。~至(竟然至于)。~自(竟然)。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

2. 同本义 [(perform on a musical instrument) end;finish]

竟,乐曲尽为竟。――《说文》

凡乐成则告备。――《周礼》。汉 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

3. 泛指结束,完毕[finish;plete]

竟,终也。――《玉篇》

竟,穷也。――《广雅》

谮始竟背。――《诗大雅瞻n》。笺:“犹终也。”

振于无竟。――《庄子齐物论》

秦王竟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竟。――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竟学(学完,学到底);未竟之业;事竟

5. 追究 [investigate]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汉书》

〈名〉

1. “竟”假借为“境”,边境,国境 [border]。如:竟界(边缘;边界);竟尉(古代边境武官)

〈副〉

1. 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平原君 竟与 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竟怒不救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竟无语凝噎。――宋 柳永《雨霖铃》

婿竟不调。――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actually;unexpectedly]

竟杀蛟而出。――《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竟尔(竟自。竟然);竟是(还是,毕竟是);竟不然(何不,倒不如)

4. 径,一直,直接 [throughout;whole]。如:竟直(简直;竟然);竟已(终止);竟此(就到这里,到此为止)

〈形〉

1. 全部;完全;整个 [whole]

恩施下竟同学。――《汉书王莽传》。注:“周桃病!

君竟日不出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竟三夜罢。――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竟以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竟行之。

2. 又如:竟天(满天);竟天价(满天地);竟体(全身);竟夕(整夜,整个晚上);竟世(终生;一辈子)

常用词组

1. 竟而 jìng’ér

[to one’s surprise] 竟然

万没想到他竟而遭遇了不幸

2. 竟敢 jìnggǎn

[have the audacity;have the impertinence;dare] 出乎意料的大胆

敌人竟敢如此嚣张,我们不能不予以回击

3. 竟然 jìngrán

[to one’s surprise]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竟然不顾事实

4. 竟日 jìngrì

[all day long] 终日;从早到晚

竟日默默在此。――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竟使遇哨 jìngshǐ yùshào

[if it will meet guard] 假使碰上哨兵。

6. ......>>

问题五:竟然两个字代表什么心情恩恩,在不同的地方使用,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就需要看你用在什么地方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望采纳~谢谢~~~

问题六:如果女人改了随遇而安的心情,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有相逢就有别离,可是每个人都害怕别离。大家都知道,最后一次的别离就是死亡。我们口里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里却舍不得喝掉手中的酒,还想再唱一支,再唱一支。你可不可以不走?

到了最后,最悲哀的分手竟然是悄无声息。

...........

问题七:被人甩了以后,你们都是什么样的心情很难过,很想挽回,想起之前,总觉得有机会,其实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爱就不会轻易分手了

问题八:父亲留下的书香中“竟然”的意思是什么?表现了他们一家的什么心情? 10分 表现了他们一家高兴、激动的心情

问题九:突然知道了我喜欢的女孩竟然已经为 *** 、为人母了,怎样形容我此时的心情?亲爱的楼主

很高兴为您分析

你的问题我曾经也遇到过

下面是本人的回答 希望能给楼主带来帮助

我永远相信人活着是为了克服四面而来的孤独,不管是什么感情,它们不正是为了克服个体的孤独而存在的么?

大可想开点,把自己放在更高的高度去想已经发生的事情,总结人生的失败,用期待的心情去面对自己的未来,其实,这本就是个生命成长,成熟的过程,若干年后当你回头,你也许会感谢曾经发生的一些坎坷,因为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有以后自信成熟的你...

快乐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

快乐其实就是简单而轻松

平安、自由的度过每一天

以平常心对待身边一切

正所谓“知足者常乐”!

走过时光的隧道,才发现人生的曲折与艰辛;走过生命的历程,才懂得岁月的精彩与无奈。

时光飞逝,光阴似箭,在漫漫长远的人生路上,年轻的心本应该充满清新与 *** ,年轻的世界本该充实而灿烂。然而,我们的心迹,却常会因为人生的苦难或失败,在不经意间涂满苦涩与厌倦,甚至无法摆脱心中的那片阴影,别人对你的鼓励与安慰都会显得那样苍白而无力。但人生惟有奋斗,才有希望。为何不给自己一片自由而明朗的天空,把愁绪和苦闷散落风中。

让我们放飞年轻的心灵,去寻找与发现生活中的美丽,那么我们便会变的从容,永远怀着美好的希望去踏实勤奋的工作。让心学会飞翔,抖落空虚,丢弃苍白,走出沉沦的泥潭。让时光对生命点缀人生的永恒,让岁月对季节无怨无悔的付出。

也许,你不曾有过海燕搏击风雨的壮烈,那就让大自然给予自己一颗平淡的心,乘着自信与坚强的翅膀,掠过“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探索生命的意义。

其实生命就是一只梭,在时间的织机上,穿过霞光,穿过风雨,编织着不同的生活。所以,人生并不是一首单调的歌,她的旋律有快乐也有悲伤。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挫折,那么就注定做不了生活的强者。虽然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摘掉翅膀,曾经也痛惜自己挥霍的时光与平淡,曾经也再想到昔日的枝头去寻找,但那从前的欢笑与泪水早已被随风带走,只留下一段永恒而忧伤的回忆,那丝丝的遗憾将成为莫名的期盼涌上心头……

走过挫折,才发现生命的艰辛;走过成功,才体会岁月的精彩。在回首,一切都在无言中,何不让我们再次拾起那种久违的自信,去探索生命的历程,直到永远……

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挫折和失败感都归总于HBV,相信我们可以释怀。 。 。共勉!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

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除了少数极丑和少数极聪明的姑娘例外)

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7,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8,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9,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

。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10,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

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11,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

我心里。

12,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

.请让我们从容面......>>

相信你身边一定有过那么一两个人(当然也可能是你自己):

这类人通常都是习惯于用“第一原理”思考事物。

很多人可能都体验过一种诡异的状态: 明明意识到生活或工作中出了些问题,却又怎么挣扎都没法消减其中的“不满”

这也通常是因为你的努力并没有触及到该问题的“第一原理”。

那么,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又称“第一原理”)其实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

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哲学不怎么亲民,我们打个比方就很容易理解了:

比如,几何学中的“第一原理”(部分)有: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又或者,经济学中的“第一原理”(部分)有:供求理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这个名词被炒的很火主要得益于“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特斯拉汽车CEO)。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特别推崇“第一原理”思考法:“通过第一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

是不是觉得说了等于没说?紧接着他举了特斯拉汽车电池的例子,反正我觉得他那例子也不咋地就不复述了。

为了让大伙儿对“第一原理”思考法有个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换几个真实的商业事例: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早期,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倾力于为网民提供各种网站内容,80后应该有印象,我们一上网就登录搜狐、新浪之类的门户网站。

但远比门户时代更早的十多年前,就有两个年轻人认为:

比起内容本身,如何让用户“便利的获取内容”更重要,这将产生万亿美元级的市场潜力。

那个年代,网民总量少、互联网上内容稀少、许多服务还是付费,如果这两个年轻人对外宣扬这种想法,公众只会嗤之以鼻,没人会认为他们高瞻远瞩。

但历史证明, 少数人的观点多半是对 的。

这两个年轻人是布林和佩奇,Google创始人。

他们对互联网产业的核心洞察:“便利、免费”贯穿了Google从创立到强盛的整个历程。

巧合的是,这种对新产业的“非主流深刻洞察”频繁出现于那些伟大企业的核心创始人中:

1976年,商用计算机刚兴起,家庭计算机更是闻所未闻,但乔布斯却预见了计算机终究会像水电一样进入千家万户,于是创办了苹果公司研制个人计算机;

同年,比尔·盖茨也看好了个人计算机的未来,他还意识到只需要抢占用户与计算机的联结中枢——操作系统,就能垄断整个产业;

1984年,互联网尚未兴起,思科CISCO创始人博萨卡和勒纳(两人是夫妇)就看好“多协议路由器”便义无反顾投入,最终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通讯服务商;

……

是的,以上商业巨星们便是运用了“第一原理”思考法(虽然他们未必知道这个名词)。它的效用惊人。

“第一原理”思考法并不是商界大亨的特权,这不连我都能运用么(虽然略为浅薄)

说的俗气点, 无论你是想跟老板叫板涨薪、还是成功创业、哪怕是提升生活品质,第一原理思考法都是一种必备思维

下面,为确保实用性,李少加将按照自己的理解(也是我自身的思考方法)对“第一原理”进行解说,大家 只需理解它的三个关键属性 即可: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蜂群(系统)中蕴含着行为模式的“第一原理”,但你不能说可以从一只小蜜蜂中找到“第一原理”(除非下降到细胞组织层次)。

其实“第一原理”这个译法有点误导性,虽然它听着高大上、易于记忆、传播,但那个“一”字却极易使人产生误解,仿佛它是真理,永远不会改变。

但诚如我在《 思维简史 》中所言, 「真实的世界」是混沌、复杂、相互交织的,任何系统中的“第一原理”也不可能亘古不变

尤其是重大事件,典型如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的突变、阶级人口金字塔的改变、大规模人口迁徙等等……一旦发生,务必重新审视你的判断。

这对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个“利好”的属性。

把多数人的成功归结为“天赋”通常是写书的人为了让故事更具“戏剧色彩”杜撰出来的:

想象一下,令狐冲学了独孤九剑跑出山洞却还是被田伯光打的满地找牙那得让读者多尴尬啊(参见金庸小说《笑傲江湖》)。

如果你看了这3个属性还不是特别理解也没关系,毕竟这个思想略为复杂,大家也不用纠结,继续往下看具体实践时就会明白了。

我们简单总结下:

“第一原理”是任何 特定系统 中存在的 最底层“本质” ,对任何系统的 “第一原理”的改变都会「实质」改变该系统 ,反过来,任何 没有 触及“第一原理”的努力都是 做无用功 (或影响微弱)。

还是有点看不懂?没关系,我举个大家关心的“涨工资”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白:

谈到“收入”,我们可以把“ 个人能力在社会的市场价 ”看作一个系统。

它的“第一原理”是:

所以,如果你想 实质提升 “工资”,根据上述“第一原理”,你可以:

其他的理由,诸如:

都是不成立的(没有触及“第一原理”)。当然,除非一开始给到你的工资远低于市场价则是另一码事了。

可见,掌握“第一原理”思考法是非常实用的,哪怕你没有野心,但起码也不能糊糊涂涂的活着任人宰割是吧?

那么,下面迎来本剧的高潮了:

我们学生时养成了以“记忆”为主导的学习思路,这其实并不科学,更万万不能套用在思维模式的“学习”中。

“第一原理”思考法 最根本的获得途径应当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 ,更确切的说,就是一种 洞察抽象事物的“敏感度” ……

其实很像武侠小说里的“上乘内功心法”,一旦启动,哪怕平日里睡觉、呼吸休息时,都在不断地自发修行内功。(这个角度讲,小说杜撰也是有些符合脑科学的)

那么,具体怎样实操培养第一原理思考习惯呢?

有两个方向: 由内而外 自外而内

由内而外,就像婴儿探索世界一样,无需任何外部激励, 以本能的好奇作为驱动力

这种训练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就是驾驭你的好奇心。

谈到“好奇心”,很多人可能会浮现出“大街上不明群众围观”、或者“娱乐明星的破家事”之类的“猎奇式”好奇……显然,这是“好奇心”的错误示范。

众所周知,许多顶级科学家都提到过好奇心的重要性。这里说的“好奇心”正是指 “科学素养”层面的好奇心

换个更实操性的说法: 永远不要止步于简单解释 。这个 心理暗示 非常 重要 ,它 为我们探索任何系统的“第一原理”在思维深处开了一扇窗

什么是“不满足于简单解释”呢?

举个例子:

你对历史兴趣浓厚,然后问你爸,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统一了全国?

你爸说,当然是因为秦国兵强马壮把其他国家PK掉啊。

这就是一种简单解释。看似合理,成王败寇嘛。

如果这个答案满足你,那么,就离“统治历史”的“第一原理”非常远。

顺带一提, 多数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简单解释,这也是多数人不具备“第一原理”思考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仔细一调查,会发觉不对啊,战国初年魏国的军事实力更强啊,为何没统一?而且在近现代,无论是二战、还是美苏争霸时,军事实力强的一方最终不都失败了。

于是你继续问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告诉你,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基础,主要有:

历史老师的解释更进一步,这可以视为“一般专家”的看法,也是我们教科书的观点。

但是它的解释让你满足了么?

如果你再进一步调查会发现,不对啊,商鞅的思想也是从其他各国学来的,难道其他各国都是一帮脓包不懂“困则思变”?

于是你进一步寻求更好的解释……

直到,你找到李开元老师写的《秦谜》,他补充提出以下观点:

秦是战国中唯一一个彻底将“贵族阶级”连根拔起的国家。

看过《芈月传》之类历史剧的就知道,古代国君娶的都是各国的公主,这公主以后做了皇后,能不利用娘家关系(母国)培养自己的势力么?

这些“外戚”势力平日里恭恭敬敬,哪怕是针对母国的“征伐战”也可以睁眼闭眼,但一旦到了“灭国”战的时候,他们能不念旧情么?我们想下建国初期大量留学的科学巨匠们宁愿放弃大好前程回国就大概能够明白。

再看看秦始皇,正史上从来没提到他的皇后(史料推测是楚国公主)……在统一全国之前,秦老分别迅速的清理掉了韩国、赵国、楚国的外戚势力(分别对应各大“内乱”)这些最终为扫平六国去除了“裙带关系”的重大阻碍……(篇幅关系这里的解释简化了,重在示例)

这个例子把“寻求好的解释”阐述的较为详细了,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好解释”的通性——

不仅是 逻辑自洽、自圆其说,还必须能持续经得起事实证据的考验,直到没有任何论据能驳倒它 ,这个时候, 暂时可以将之视为“第一原理” 。(这其实是卡尔·波普尔的思想)

这种“不满足于简单解释”的好奇心其实才是伟人们通常说的那种“好奇心”。

这种思考习惯其实并没有门槛 ,也不需要所谓的“天才天赋”,更多的不过是些许 “寻根问底的好奇心” 、些许 “搜寻材料的汗水” 。当下的网络、书籍的获取非常便宜、便利,让我们“寻找好解释”比前互联网时代的人简单的多,遗憾的是,多数人并没有这么使用网络或智能手机。

幸运的是, 一旦你培养出了这种“不满足于简单解释”的思考习惯 ,假以时日,必能让你的“戳中问题本质”的能力成指数提升。

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由内而外的获得“第一原理”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但它存在一个缺陷——它会 受你认知局限性的制约

就好比初中时做几何题,如果你不知道可以画“辅助线”这回事,一些题目是永远解不开的。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还需要第二类思考模式:自外而内。

都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但这个说法也“过于简单”了,我认为它最大的弊端是,硬生生把“阅读这么有趣的事”变成了件特别功利的事情。

考试功利,常年灌输下,学子们自然会归纳出一条:“读书=考好试=功利”的恒等式。

以至于出了学校,多数人的阅读品味竟还停留在看言情小说的阶段。

一旦阅读严肃的书,又回归功利模式,跟工作有关就看,没关就不看。

总之,功利性阅读会让我们永久错失大千世界海量可供参考的隐喻、思维宝藏。而这些对于我们寻求系统的“第一原理”是不可多得的“辅助线”。

比如:

很多朋友业余时间也大量阅读学习,但时间一长,相信很多人都并没有感知到实质的进步,为什么呢?因为 多数人的阅读并没有触及学习的“第一原理”

这时,一般人的习惯可能会去知乎搜“高效学习”或者付费听一些专家们的“速成论”。请注意,无论是知乎高赞答案还是付费课程,他们都是捡大众喜欢的答案(而不是有用)给到你(这样才能赚钱)……很久之后,才会意识到然并卵。

但是,一旦你放弃“功利心态”,转而去大千世界中寻找答案,会发觉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其他学科”反倒能给到你启示。

比如:

我们观察一下弹簧。把它用力下压,压的越厉害它是不是反弹的越高?那弹簧为什么会弹起来?因为它要恢复原来的“平衡”对吧。

那么我们的 大脑是否也存在类似弹簧的“反弹机制”

你想要取得实质进步,就必须要施加一定的外部压力,让固化的思维失去平衡,从而获得强劲的弹力。

但是,如果弹簧会说话,你用力压它,它也肯定会喊痛的,思维施压的过程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这顺带解释了为何我们直觉喜欢的阅读跟学习内容(功利类居多)很难让我们实质提升,因为“太舒服了”,让你的思维一直处于“平衡”状态。

而受“弹簧”的“压力-弹力”的隐喻启示,你可能会意识到了学习的“第一原理”是“让思维失去平衡”(意即不会很舒服)。

或许你会说,洞察“自然隐喻”对我们普通人有点难。

那么,更简单的方式就是学习其他学科,学生时代称之为“杂科”的思想。

例如,还是刚才提到的学习的“第一原理”。

如果你看过“生命科学”的一些思想。比如,“对大多数细胞生命体而言,平衡等同于死亡”,或者你要是知道,“健康的人心脏跳动是非常不规律的,只有死之前几个小时,心态才会惊人的有规律”,而我们脑细胞也符合细胞的基本规律……

看到这些,就会明白,舒服(平衡)的学习并没有让大脑神经产生多少变化。

如果你对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有所了解,那就会对人类学习能力的进步了解的更彻底。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对于“功利读书”(挑自己喜欢的看)主导的人,又怎么会去观察思考“弹簧的启示”、怎么会吃饱了撑着去看“生命科学”、更不会没事去啃“发生认识论”……这也就 白白浪费了“外部现成”的漂亮答案

现实中,透过大自然以及跨学科知识而在各行各业找到“第一原理”的例子非常多,简略罗列下一些世界级的:

达尔文进化论的“第一原理”受“水滴石穿”(自然隐喻)、经济学《国富论》的“自由竞争理论”(跨学科知识)影响;

丰田汽车著名的“精益生产”受“自组织理论”(跨学科知识)的启示,顺带一提,咱老祖宗,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就蕴含了“自组织理论”的思想,值得骄傲。

一个优秀的理论框架,能够为我们探寻任何系统的“第一原理”提供众多的隐喻、启示。

这正是人类思维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绝对优势:知识的迁移及创造性应用。

所以我经常强调“非功利阅读”的巨大价值,凭着自身的兴趣(好奇心)引导,能够让你永久掌握更多的优秀理论,而这些思维框架又反过来为你探寻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第一原理”提供现成的工具,让我们超越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成为可能。

相信很多人都曾受困于一种诡异的状态:明明意识到生活或工作中出了点问题,却又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法消减其中的“不满”。

这种情况,几乎可以肯定是因为 你的努力并没有真正触及到“问题领域”的“第一原理”

幸运的是,“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所有人都可以习得的。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由内而外:

凡事均 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 ,直到获取一个逻辑自洽,经得起任何事实证据批判的解释,而这个解释通常就可以暂时认为是“第一原理”。(忘了可上拉查看例子)

方式二,自外而内:

放弃“功利阅读”,回归好奇的天性,持续吸纳外部“多元化”的优秀理论(不求多但求质),进而辅助我们 跳出认知局限洞察事物的“第一原理”

这两种方式并不是“二选一”的孤立方案,而是彼此交融,互相强化的联结:

方式一是思维驱动力,是寻找、分析问题的思路;方式二为方式一提供更好的思考工具、启示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生物学的一个假说「幼态持续」。

简单来说,就是 人类成年后的样子维持在古猿的幼年阶段 ,见下图,一只幼年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很明显,人类与幼年的黑猩猩更相似。

图片源自《人类的误测:智商歧视的科学史》插图

这个假说认为, 人类智力之所以取得绝对优势正是因为比其他物种保持更久时间的“好奇心” ,其他物种的进步时间很短(仅限年幼时),而 人类却有望进步一辈子

我想这是「幼态持续」一个最有趣的「隐喻」了:

衰老的起点不是在皮肤松弛之时,而是发生在思维停止探索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