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参公务员-为什么叫参公

“参公”一词源于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在明清时期,参公是一种中级官员的职位,负责协助中央政府处理各种政务。

在现代中国,“参公”通常指的是公务员系统中的一种职位类型。这类职位通常被认为是介于行政领导和普通公务员之间的中间角色。参公人员具有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行政机关进行决策和管理工作。

因此,“参公”这个名字主要来源于其在古代官职体系中的历史背景,和它在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职务特点。

什么叫“参照公务员管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但因为同样需要进行公务员登记,有关政策和福利待遇与公务员基本一致,实际与行政单位公务员已无太大分别。

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比较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单位人员要具体分析,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正常考录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参公职位全称叫“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职位”,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这些被管理的人员就叫参公人员,单位即为参公单位。

在我国根据不同的编制类型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事业编制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参公人员介于两者之间,即编制为事业编制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

参公和公务员的区别与联系

一句话来讲,公务员和参公,可以理解为只是编制不同,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公务员全部使用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但绝大部分参公(另有极少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众团体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使用行政编制)和普通事业单位是事业编制。

普通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在编人员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事业编制在编人员需经过考试才能调入参公单位和党政机关,而公务员和通过考录的参公人员是可以相互调动的。

除了编制不同,参公人员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法律责任,附则等等,包括退休,包括交流调动等待遇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