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会试又叫什么名字-古代会试又叫什么

古代的会试又称为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提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古代科举考试中各个称谓的含义
古代科举考试中各个称谓的含义如下:
1、乡试:乡试是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乡试也叫“秋闱”,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2、会试:会试是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会试也叫“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3、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在殿试中,考中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科举历史背景
科举制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设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官。它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参政的机会。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废除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