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的理论-奥苏贝尔什么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进程,个体通过内部心理活动,构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成心义的理解和组织,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构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提出了什么理论
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同化理论。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 1918~2008)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先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1939)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后又获布兰代斯大学医学博士(1943)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1950)学位。
1950-1974年任伊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1975年转任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与大学中心教授,1978年退休为名誉教授。后开办诊所,任精神病医生。曾获桑代克奖。
奥苏贝尔认为,许多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课堂学习有影响,如动机、个性、群体、社会和教师的特征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而只是集中分析奥苏贝尔的动机观。
奥苏贝尔对赫尔驱力还原和斯金纳的反馈的动机效应都持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动机的作用与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学习的类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例如,与机械学习相比,动机对意义学习说来并不那么重要。
在意义学习中,学生只需付出较少的努力便可有意义地习得新知识;而机械学习要求强记各种无关联的知识,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得,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否则很可能半途而废。
此外,动机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随学生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的,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广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的增长,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且,认知结构的变量在学习中日趋重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