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提出什么理想人格的概念-孟轲提出什么理想人格

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理想人格。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具有了这些美德,就可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孟子斥许行
说起孟子,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孟子的原名叫作孟轲,他的字叫子舆,他的出生地是战国时期一个叫邹国的诸侯国。他的思想和学说被后代儒家学者所传诵和学习,他还是有名的教育家,也是儒学界的一代宗师。那么大家是否都知道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呢?
孟子画像
孟子斥许行也就是孟子对许行的批判,不赞成许行的主张。许行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孟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相同。我们主要从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上》可以了解到许行的事迹,文中有“自楚之滕”,“南蛮鹊舌之人”这样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许行是楚国人。相传许行有十几个学生,他们穿的衣服很破旧,都是粗布麻衣,都是以织席贩履为生的。许行和他的学生们来到一个叫滕国的地方,他们不是想坐高官,而是想求得一块土地和一间普通的房屋,以便长期住下来,从事农业耕种。在那个时代许行的主张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有一些儒家的学者都改投到许行的门下学习他的学说。
从《孟子滕文公上》文中可以知道,许行的主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贤能的人应该和老百姓一起参加劳作一起吃饭,第二点是国中货物的价格应该统一,没有相互欺骗的现象。他以这样的观点赞扬尧舜,周公的古代先贤并提倡效法。我们前面说到故事叫孟子斥许行,所以孟子是不赞成许行这种观点的。孟子认为每个人的身份不同,他们的分工也不同,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带领和统治是非常合理的现象。孟子还认为不管是什么派别的学术思想应该向前发展。而不应该一味的尊崇古代,不能选择后退。孟子引用许多生动的比喻为论据,对许行的观点进行驳斥,可谓是精彩无比。
孟子简介一说起孟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就连很多外国人也是耳熟能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人物,他的思想和政治影响深远,他是一个可敬的学者,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政治学家,并且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出生的年代是公元前的372年间,是邹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画像
说起孟子大家肯定第一时间还会想到另一个圣人也就是孔子,其实虽然经常说孔孟,但是实际上孟子与孔子之间距离大概有100多年之久的历史,我们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的孟子虽然出身在平民的家庭,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贵族后代,他虽然在幼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而且家庭很是贫苦,但是仍然勤奋而且很好学,以致成为后世所敬仰的大思想家。孟子的很多学说都受到孔派的影响,是儒家学说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孟子一生主张推行仁政,他曾经在战国时各个国家间进行着游学,虽然没有被各个国家所采纳,但是仍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一部分影响,推行政治主张失败后的孟子,开始退而求其次,开始进行开坛式的讲学,教授学生,曾著有闻名于世的《孟子》七篇,当然还有很多的我们都很了解的著作,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还有孟子的许多著作都编入语文教课书里面,深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孟子的名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些名言警句让你跨过困难,跨过苦难,激励着你前行。人活得就是一个心气,一个目标,一个梦想,从很多的名言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那么,孟子作为中国千年文化中的一个圣人,有哪些名言在激励着我们呢?
孟子画像
万事两难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阐述的是一个哲理,同时也是孟子的重要的名言,这是孟子对于生命与仁义的一个探讨,讲述了生命固然可贵,但是为了人们心中的仁义,在关键的时候是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的,其实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对仁这个字的一些见解。
孟子的诗篇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这一历史名言,也是我们从语文教材课本中学到的著名诗篇,这句话不知道警醒了多少的人,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里面都要心存忧患意识,不能每天都沉浸在享乐当中,尤其是身上有重大担子的那些人,更加不能放松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激烈复杂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如果我们形容一个人被当前的假象或者说是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以至于认不清一件事情最根本的一面,我们这个时候会不会想到“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这样的历史名言呢,其实这个名言也是成语故事,也是出自孟子的笔下。
孔子与孟子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与孟子的肖像纪念邮票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这就说明孔子早就从自身做起将个人意义上的“小仁”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的“大仁”。其次还追求“仁、智”统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具备“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论是以“仁义”为理论核心,并以仁政“得民心”作为道德作用论。他在继承孔子“贵仁”的基础上提出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其次,孟子还主张“施仁政于民”希望能够给人民切以实际的利益。从这一方面就体现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质需求,相比于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
孟子的思想主张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孟子画像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善,与人为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们多注意检讨自身;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同样是仁政治理天下,让王者一定要仁义治国,重视人民的自身意愿;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价值观方面更是强调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张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乡是现在的山东,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国家,他将儒家的思想传播久远,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世人都称他为“亚圣”,并建“亚圣庙”供后世人敬仰。
君子有三乐选其中一乐写作文
二、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是一个十足的奴隶社会的拥护者和改良者,他希望在基本不触动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政治上进行改良,以“德”、“礼”取代“政”、“刑”,他提倡“泛爱论”、“使民以时”,他要求统治者必须注重“贤”、“德”的修养,积极提出“举贤才”。孔丘的“政治方案”就是所谓的“长治久安”的治国安邦的方略。众所周知,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不被当时的急于夺取政治权利的新兴地主阶级所青睐,也没有被那些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了信心的没落奴隶主当权派所采纳,是一张不能兑现的支票,儒家思想不能用于打天下,但对于已经成功夺取天下的统治者来说他的思想不愧为一种治国安邦的优选策略。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中得到了很好的宣扬。
基于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思想,他提出了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君子,后来孔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符合奴隶制道德标准的理想人格。君子即一个奴隶制的卫道士。孔丘根据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他对培养君子提出了下列的具体规格和标准:
第一:必须把维护奴隶主作为终身的政治理想;
第二:必须坚持做一个“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坚定分子;
第三:要能够坚定完成奴隶主阶级统治者所给予的政治使命;
第四:要掌握一些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本领。
但是孔丘对学生的要求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只谋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还有一些不同。他更注重的是阶级的利益,希望通过做官从政的机会,实现他所谓“德政”的政治方案,以实现挽救奴隶制制度免于灭亡的愿望。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帮不如,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切贵焉,耻也。”
意思就是,要坚信自己的“道”,并努力学习它,以生命来保全它的完善。不进入政治不稳定的国家,不居住在叛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不太平就隐居起来。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可见,孔丘理想中要培养的“士”、“君子”,并不是一个单纯只图富贵名利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坚定地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
三、孟子的君子观
孟子,孔子的嫡传弟子,以孔子思想继承人自居。孟轲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孟轲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统治者要以教育为手段,把统治阶级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规范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人们自然会心悦诚服,孟轲这种重视“教化”的主张,比起其他一些地主阶级思想家来他是看得更远一些,因为他是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的。
而在教育上,孟轲要培养的也正是这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君子”,即“劳心者”的精神贵族。孟轲要培养“劳心者”的君子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呢?有一次孟轲的门徒公孙丑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不素餐”②!可是君子不种庄稼却吃饭,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信用他,那么国家就会太平、富足;国君就会尊贵而有声望。年轻人跟从他,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尽忠心而守信用。什么不白吃饭,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孟轲和他的门徒的这段对话很形象的勾画了孟轲所培养的“君子”就是一些专门靠劳动人民供养的剥削分子。他们学习和依靠的就是那一套封建地主阶级的所谓“治国安民”之术,并宣扬“孝、悌、忠、信”这些道德规范来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劳心者”的“君子”的阶级实质。
四、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孔子在办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君子作为他的教育目的,明确的要求他的学生要立志做一个“君子”式的人物。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君子,一方面要学习一套“礼、乐、诗、书”的古代奴隶制文化知识,精通它,作为从政的资本;另一方面要“修己”,“修己”指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从阶级实质上来看,所谓“君子”就是一个对自己能够以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准则来修身养性、尽忠竭力地充当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对奴隶和劳动人民,则能够有一套“使民服”的统治权术。由此可见,孔子培养的君子是以德为主,但他也十分注意才的培养。没有一定的才干,就无法完成由“士”到“仕”的过渡;要完成应当担负的使命,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所以孔丘他的私学中是很重视造就象政治、外交、语言、文学、理财等方面的专门家。
孟子的治国思想是在保证人们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他把教育的任务确定为“明人伦”,他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统治阶级的历史经验。所谓“明人伦”实质就是对人们实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封建主义人伦道德教育,并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地恪守这些道德规范。“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只要在上的统治者能够躬行人伦,在下的被统治者自然就受到他们的“感化”而拥护他们了。那么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就能够长治久安。所以他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如果“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教条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那么人们就自然不会产生“犯上作乱”的思想。因而,孟轲把这些道德准则视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命根子。谁破坏了君臣父子这些人伦关系,那就是犯了最大的罪过。孟学后来所以在封建社会长期受到尊崇,正是由于这个学说合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孟轲又承袭了儒家的一贯主张,把社会上的人分成“君子”和“野人”两种,“君子”是统治“野人”的,是“劳心”的。他并把所谓“劳心”的剥削者依靠“劳力”的生产者养活,劳动人民供养剥削者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称之为“天下之通义。”可见孟轲这个观点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立场讲话的。
1. 求君子三乐作文选一乐 急啊
父母俱存,我们足够快乐 孟子说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乃人生之乐也。
我认为此话很有道 理,现如今很多人都在抱怨日子过得很是无聊,找不到有乐趣的事情可以 做。我看倒不如回家陪陪父母,父母俱存,我们就足以快乐的生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注定会将 它们全部的爱倾注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他们的心。 我们从小受到父母言行、思想的的耳濡目染,他们就是我们的启蒙导师, 为人处事的榜样。
所以我们要感激我们的父母,正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是 非,认识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父母俱存,我们应该快乐,因为那最深 的爱还在,鞭策指引我们前进的人还在。
家是最温馨的港湾,是最安全的港口。当我们遇到了困难,受到了 委屈,不要在外面孤独徘徊不知所措,家中的父母永远焦急的眺望着我们 的身影,等待着给失意的我们一个有力地鼓励的拥抱。
所以,我们不怕面 对挫折,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重新站起来。父母俱存,我们应该快乐,因为 那永不疲倦的期待与鼓励还在,当我们失意是可以倾诉和依赖的人还在。
父母俱存,我们最应该快乐的是,我们有了向前奔跑,为自己的梦 想而不断奋斗的力量与执着,也有了生活下去的毅力和支持。地震时,原 本已经放弃了生的念头的高中生想到瘫痪在床的母亲,竟咬着牙奇迹般的 活了下来;逃亡在外十三的杀人凶手听到母亲病危在临终前想再见自己一 面的消息,竟毫不犹豫向公安局自首,交代了自己的全部罪行;为了让自 己的母亲在有生之年看到天安门,一年轻小伙子用三轮车载着历经七个日 夜终于来到了北京……父母俱存,我们真的很快乐,痛苦与悲伤都会变得 很渺小。
其实,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的祖国又何尝不是我们的 父母?与我们一起成长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兄弟?看到祖 国日渐的发达,日渐的繁荣昌盛,看到民族日渐的强大起来,我们怎能不 感到快乐、激动呢? 所以,兄弟在,我们快乐,父母俱存,我们足以快乐一生。
2. 君子三乐中写其中一乐的作文800字以内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社会里,就必然要与人和事打交道。
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不仅有感性,更具有理性,并且不可能独立的生存。所以,在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在做着事情。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锤炼出做事的一个准则:先做人,后做事。然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呢?做人做事的标准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现实,我坚持: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做人与做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的每一个社会活动,都是在做事,做事的积累,就体现了做人。
也就是说,人在做事,事成就人,既不存在不是人做的事,也不存在不做事的人。 通常而言,人们往往把做事分为做好事或坏事,做事对或错。
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有的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好的、对的,而在别人来看则是坏的、错的,于是就产生了分歧和矛盾,甚至发展到纠纷和对抗。
所以,要对做人做事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问心无愧。 所谓问心无愧,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一个人的良心都大大的坏了,还有什么可言?问心无愧,就是一个人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要时时扪心自问:我这样做事,对当事人是没有愧疚的,是对的起他的,即使他一时不理解、不接受。
问心,问的是自己的良心。良心,是一种良知,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最基本的、被大多数人所确认的规范,是历史的、传统的、社会公认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道德的准则。
做事首先要合情。人首先是一种感性动物,感情是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人做事,起码不要伤害他人的感情;其次做事要合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有理性。这个理是公理,是公众承认的道理。
只有做事合理了,就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承认;最后做事要合法。人是高级的社会性动物,那么,对整个社会而言,就必须有一个强制性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法则、法律。
法,是整个社会的、用来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强制性的、用来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反过来看呢?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必须合法,然后要合理,再次要合情。
如果做事不合法,那么就要受到强制性的制裁,法是红灯、红线,一定不能超越。在合法的前提下,要合理。
当然,我们做的大多数事情是合法合理的,但,也往往有一些是合法不合理的。因为,理是大部分人认同的、没有强制性的道德规范。
对理的解释,称之为“理解”,现实中,对同一事情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即使“不理解”,也不能违法。
合情,是对具体的当事人而言。我们做事,要顾及当事人的感情和接受能力,才能得到具体的认可。
当然,合法合理也未必合情,即使不合情,也要合理合法。从做事涉及的领域来看,合情涉及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合理涉及到大多数或者公众,合法则涉及到整个社会。
反之亦然。 问心无愧,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无愧于法、无愧于理、无愧于情。
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何准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在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合情不能合自己的情,合理也不能合自己的理,当然,法更不是自己的法。既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也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做事之前要换位思考,假设我是对方,自己对所做的事情会如何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在“做人”。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做人做事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3. 求一篇以“三乐”中的一乐作文孟子三乐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夫天地间,王天下者必曰爱民,德化天下者,仁也。仁者爱人,治其国不以峻法,安其民不以刀戈。
兴文广教,使民知礼,劝课农桑,使民安息。民知礼而遵德法,民安息而富家国。
家国富而天下平,刀兵罢。刀兵罢 *** 生强,仓禀实。
仓禀实 *** 不思争,各安其家,恪守其土,日久则海内升平而乾坤安泰,故曰圣人爱民则天下大治。 天下大治,则万家和乐,万家和乐者谓何?一曰安宁,二曰富足,三曰齐家。
齐家以何?则曰孝悌,孝,敬养父母,悌,友爱兄弟。孝父母,不违父母之命,忧患父母之疾,荣焕精神,勿令父母忧。
悌兄弟,笃爱兄弟之心,和睦兄弟之情,同心共志,不教兄弟隙。孝悌之至,齐家协力,亲爱如一,上事宗祖,下泽子孙,则福昌万代亦不倾覆。
此为一乐。 欲齐其家,必曰修身,修身养性立德,宜人,信众,求智,无畏,克己。
《说文》尝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君子者,温润如玉,故以玉喻之,君子立德,仁义智勇洁。
有此五德,君子坦荡于天地几无愧矣。此为二乐。
然君子修身齐家者,必以治国故。治国者君子,然君子以何来之?则曰启民智,择其英者。
启民智以何?教化天下,兴教育之功,破虚妄,除愚昧,则天下人人如君,人人如龙,君子毕至,治国何惧忧患,则天下大同计日而待矣。故治国,先行文教,文教兴,则何愁国不兴?文运昌隆,昭彰国势,圣人出,群贤至,麒麟出而呈祥,圣贤诞而文昌。
此为三乐。 国飨此三乐者,盛世之气象,人得此三乐者,人生之幸事。
三乐者,虽曰三乐,亦为亚圣之感叹,孟轲之志向。有此三乐,人生何忧?。
4. 关于君子三乐的写篇文章 会的M我君子有三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意思是说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5. 君子有三乐抓住实质作文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人生大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五千年文化长河渐渐东去,流照千古,直至今日,仍流淌在人们心里,这是教育之力。孔子之乐,在于三千桃李,誉满天下;醉翁之乐,在于一城百姓安于教化,得人生之乐;宋江之乐,在于一百零八条莽汉成为忠君爱国之义士;唐僧之乐,在于弟子们知错能改,修身养性,终成正果……君子之大乐,在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所以将此乐置于“三乐”的最高层次,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诚为乐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教育天下英才,他们才有对先人的敬仰与见贤思齐;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不正是对民众的教化从而使他们懂得为国为民的大义么?这种种国粹,种种文化精华,便是在教育中得到了传承。试想,没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大乐,当面对失却了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世人,面对失却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岳武穆精忠报国之志的世人,面对失却了铁骨铮铮的苏武之节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世人,面对失却了王进喜铁人精神的世人,谁还能不掩面失声痛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国民精神见长,国力见强,重现泱泱大国之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才能怡然自足,得人生大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国于民都是必要的,这便是在奉献,在付出,诚为乐也。人之初,性本善,一张洁白的大纸,伴着一声啼哭展开,没有教育,白纸将添上一道道污渍;有了教育,方显色彩斑斓之美。当人们感慨于如今“我爸是李刚”的强悍、“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虚、“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雷语,何不反思:与其现如今义愤填膺,不如从教育抓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造出个更美好的世界?那时,小康不远,大同不远,诚为人生大乐。
不必低吟“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而忧愤满怀,似屈子般郁郁而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孔子般颐养天年,得人生大乐。人生匆匆几十载,这样过,这样活,才能有价值,有意义,快乐一生!
点评:本文高屋建瓴,正反对比,简洁凝练。作者视野开阔,拟题时即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人生大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议论教育英才之乐时,不是着眼于个人的毁誉得失,而是重在阐明它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国民精神的构建、国家形象的展示不可或缺的意义,显示出高屋建瓴的深刻。作者善用对比,几组凝练而老到的排比句,既是对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之功的褒扬,更指出了教育缺失的巨大危险。无论从立意、谋篇、表达或考生文化素养等任何一个方面看,本文都是一篇应当获得满分的考场佳作。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选择孟子提出的“‘三乐’中‘一乐’作文”,这就为作文确定了三个备选话题。“一乐”的话题范围是家庭亲情,“二乐”的话题范围是事业抱负,“三乐”的话题范围是教育成才。对于考生,三个方面都并不陌生。“三乐”中间任选其一,“三乐”还都可以转化为许多相关话题,谈“乐”之因、“乐”之果、“乐”之事、“乐”之情、“乐”之有、“乐”之无、“乐”之无中生有、“乐”之有中变无。“三乐”中任何一“乐”都不会是空洞的,都因具体内容充实而享其“乐”。要提醒的一个问题是重视文体要求。写议论文就要把道理说透,写记叙文则要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以小见大,来反映“三乐”中之某一乐的意旨。现在考试的作文题都注意限制与开放的平衡,虽然写作的题材范围和切入角度都在不断变化,但反对宿构、套作是一贯的,考生要 *** 话、抒真情,确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端正文风,写出文情并茂的好作文!
7. 三乐之一乐作文军训给我的苦与乐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也开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军训。第一次离开家参加军训,让我体会到了在外面生活的苦与乐。我听姐姐说:部队是一个纪律严格的地方,军营非常艰苦,在他们那个时候,光站军姿就要练七、八天,真正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的境界。说实话,虽然我的军训时间比较短,我还是觉得像是魔鬼训练营一样,让我不知不觉开始想家,开始哭了,也开始明白什么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不过,我也觉得虽然军训很苦,但是苦中有乐,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像不会洗衣服、睡懒觉等等,都在这里有所改正,一向比较懒、有喜欢拖时间的我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次军训真的让我变了一个人,改正了很多缺点,更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从不认识到认识,短短的时间让我结识了许多的朋友,我很开心。 教官对我们很严格,但也很关心我们。立正稍息我们练了很长时间,但也在无形中改掉了我喜欢驼背的毛病。我开始相信姐姐的话。当兵的看似很威风,但他们付出的汗水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当他们有成就时都会很怀念过去,也会珍惜现有的成果。所以当我觉得很苦很累时,当教官对我严格要求时,我振作起来,因为我知道教官也是由当兵开始苦出来的,他们付出更多的汗水,我们这些小小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虽然我常会因为没有做好被批评,但只要是我努力做了, 无论被批评还是被表扬都是值得的。 俗话说:十年寒窗苦。读书尽管辛苦,可当兵的比我们更累、更苦,所以这些苦也就算不了什么了。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么?不是说先苦后甜么?不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么?所以我会尽量做到最好。我也深深的知道教官的辛苦。通过这次军训我知道自己长大了、懂事了、让我知道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不应该向家长撒娇了。 有人说:人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哭,没有笑的。上帝也许是不公平的,但他给了我们公平的时间和大脑;他注定人必须从苦到乐,不付出哪来的收获?正如农民种田一样,春天播种,然后要施肥、治虫等等,经过一系列苦活、累活之后,秋天才会有收获。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过去就能让自己受益一辈子。你努力了,你收获了,别人不能沾什么光,但你没有收获,别人就不会看得起你,你就会苦一辈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付出,付出越多就会有越多的收获。所以军训虽苦,但收获是不可估量的,也能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次的军训让我学会了独立,改正了许多的缺点,我也感受到了苦与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