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丰有什么部队驻地-江西永丰有什么部队

江西永丰地区曾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区域,当地有一支名为“永丰县工农革命委员会”的部队。该部队成立于1930年4月,由毛泽东亲身领导和指挥,曾参加屡次战役,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尔后,该部队发展成了一支重要的红军部队,参加了屡次重要的战役和战役,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一师的红一师历史

“红一师”:勇士精神入血脉 红军传统铸英雄群体。

“‘红一师’英雄的兵,藤田编队组建成,跟着毛主席打江山,南征北战立奇功……”

1933年6月7日,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红一师”走进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序列。随后,这支部队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突破湘江、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巧战直罗镇、激战山城堡等著名战役战斗中,骁勇善战,打出了威名。尤其是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成为长征史上精彩的一笔。

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师”一团冒雨赶到大渡河安顺场右翼。这里地处深山峡谷,当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就在这里全军覆没。为给主力部队打开一条通路,团长杨得志率一营直奔安顺场渡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南岸守敌。午夜,他们找到一条船和10多名船工,同时选出17名官兵组成渡河敢死队。第二天上午,17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分两次乘船穿越层层激流,胜利抵达北岸。勇士们在滩头会合后,迅速抢占了渡口要地。“红一师”紧随其后顺利过河,与南岸的部队夹河而上,夺取了泸定桥。随后,中央红军的千军万马笑谈间跨过天险大渡河……从此,“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十七勇士精神,在部队官兵心中深深扎根,融入血脉。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决定江西军区的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与其他红军部队共计1.6万人留在中央苏区,接替主力红军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其余参加战略转移——长征。

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以后,国民党北路军陈诚、罗卓英部队以第八、十四、九十四、九十八共4个师的兵力“清剿”江西军区。江西军区虽浴血奋战,但因敌众我寡,苏区绝大多数地区失陷。江西军区只能在西北线的公略、万泰、龙冈、宜黄、洛口和永丰一带进行游击战,而中心区域只剩下了宁都县西北边缘的永丰、乐安南部以及兴国东北和吉水南部山区等小三角区。

1935年10月26日,宁都失陷。当晚,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曾山与刚上任不满两个月的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等在西甲召开军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部队的行动方向和行动计划。会议决定:进一步整顿党政武装组织,肃清部队中的不稳定分子,提高军队战斗力;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尽量储备粮食,以备长期艰苦斗争之需。更为重要的是,会议确定了前往东固的计划。

接着,曾山、李赐凡开始实施西甲会议确定的行动计划,率部分兵两路,经朱源、小布、麻田、肠斋等地,于11月初到达宁都洛口金竹坑村,并与先行到达的洛口县游击队会合。

国民党第三路军副总指挥罗卓英获悉后,命令陶岳峙、夏楚中、霍揆彰等部,进占洛口、东韶、阳水、黄陂、君埠等地,并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推进政策。同时,又下令孔令恂的第九十七师进占金竹坑东部。

为了突破敌人重围,曾山、李赐凡根据侦察情况,决定率部从南部突围。可当部队转到沙溪后,又很快被敌军和各地保安团、还乡团包围。曾山、李赐凡只好率部匆忙转移到洛口小布树陂村。一到树陂村,曾山、李赐凡等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把老幼妇少全部留下就地疏散,然后分兵三路,直取东固,实现西甲会议确定的计划。

1935年1月,国民党第三路军罗卓英部分兵进占大金竹、南田、小布、读书坑等地。在小布、钓峰地区打游击的李赐凡和红军战士们被分割包围在几个山头。大家只能靠吃野草野菜为生,用树叶防寒。时至中旬,敌军的包围越来越严密,包围圈越来越小,红军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出现弹尽粮绝的局面。

就在这月下旬的一天,李赐凡发现妻子邱珊珊带着国民党第十四师霍揆彰部前来抓捕,感到十分愤怒和痛苦,遂拾起身旁的一根长枪,将枪口顶在喉头,用右脚趾踩动了扳机。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带着遗憾,为苏区这片红土地洒下了最后一滴血,时年28岁。

李赐凡牺牲后,江西军区机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