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告的意思-面报 意思是什么

面报意思是向组织内部成员报告工作进展或绩效情况的一种文件。它可以是书面的,也能够是口头的,通常由上级向上级、部门负责人或全部员工报告。面报的内容可以包括工作进度、完成的任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支持和建议等。它可以帮助领导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力。

弟子规全文翻译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严。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且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原文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命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淸 晨则省 昏则定

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原文出必告 反必面 具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瑾为去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去改变。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加入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凡是父母很喜欢的东西,一定要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处理掉。

原文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译文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如果在德行上有了欠缺,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原文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tà)无怨

译文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父母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

原文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shì 不离床

译文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父母的身边,不能离开一步。

原文丧sàng三年 常悲咽yè 居处变 酒肉绝

译文父母亲去世以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哀思父母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原文丧尽礼 祭jì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译文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父母在世时一样。

出则悌tì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出,是指出了家门,进入社会、国家的意思。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要能够像在家庭一样顺从长上,善事兄长,爱护弟弟妹妹。

原文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译文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原文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mǐn

译文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得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姐妹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若说话时都能够相互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忿恨自然就会消除。

原文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译文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原文长呼人 及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译文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原文称尊长 勿wù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译文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原文路遇长 疾趋揖yī 长无言 退恭立

译文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原文骑下马 乘下马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遇到尊长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要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原文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nǎi坐

译文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原文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译文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原文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译文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原文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译文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原文朝cháo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译文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宝贵时光。

原文晨必盥guàn 兼漱口 便溺回 辄zhé净手

译文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在小时候就养成。

原文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lǚ 俱紧切

译文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戴整齐,鞋带要系紧。

原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译文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

原文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译文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

原文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译文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

原文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译文年青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原文步从容 立端正 揖yī深圆 拜恭敬

译文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作揖时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

原文勿践阈yù 勿跛bǒ倚yǐ 勿箕踞jījù 勿摇髀bì

译文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晃大腿。否则,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养。

原文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léng

译文进出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原文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译文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走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能乱走乱动。

原文事勿忙 忙多措cuò 勿畏难 勿轻略

译文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

原文斗闹场 觉jiào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译文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一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当、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远离而不去过问。

原文将入门 问孰shú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译文准备进入别人家门时,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吗?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

原文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译文当里面有人为是谁时,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对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谁了。

原文用人物 须明求 倘(tǎng)不问 即为偷

译文想要使用别人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以便征得别人的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盗。

原文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qiān

译文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以后若是有急用,再借也就不难了。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四门课。信,是指一个人当与社会他人打交道时,在语言、行为上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言而有信。讲信用是成功阶梯之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

原文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wàng 奚可焉

译文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

原文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nìng巧

译文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

原文奸巧语 秽huì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译文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解除掉。

原文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译文看到的事情没有弄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原文事非宜 勿轻诺 狗轻诺 进退错

译文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

原文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jí 勿模糊

译文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的太快,也不能讲的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

原文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译文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则,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

原文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jī

译文看到了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使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就会赶上的。

原文见人恶 即内省xǐng 有则改 无加警

译文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

原文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lì

译文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

原文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威

译文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

原文问过怒nù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译文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

原文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liàng士 渐相亲

译文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原文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è

译文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做错事,那就叫“恶”。

原文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译文有了过错,要能勇于面对,并彻底改正过来。这样别人就还是把他当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泛爱众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程。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原文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译文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就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原文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译文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原文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译文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原文勿谄chǎn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译文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原文人不闲 勿事搅jiǎo 人不安 勿话扰

译文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为自己有事而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搅他。

原文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译文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原文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译文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原文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译文宣扬别人恶行,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原文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译文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删,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相互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原文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译文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原文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译文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原文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译文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原文待婢bì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译文对待家里的佣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十分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

原文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译文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

亲仁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六门课。亲,是亲近。仁,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

原文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译文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

原文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译文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

原文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译文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原文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译文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文,指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文以载道。

原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译文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原文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译文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而又固执于自己的见解,不肯读书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不会分辨事物的真假、是非、曲直,这也是不对的。

原文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原文方读此 勿慕mù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译文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一,才有成就。

原文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译文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原文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译文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立即做笔记,以便随时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原文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yàn正

译文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

原文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译文如果你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写的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思想不集中,心没定下来,学习要专心致志。

原文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译文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

原文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译文读书的人要爱惜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

原文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译文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对于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有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

原文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译文说话不讲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叫“自弃”,做人绝不可以这样。一个人不能不知自爱;也不能甘于堕落。圣人和贤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努力修学而达到的。

1.在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仪式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编辑本段其他注意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2.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

1、通知亲友

如果死者家属有人不在时,在场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通知死者家属。并通知一到二位能干的、与死者关系亲密的好朋友。死者家属及亲密朋友应以电话通知近亲戚,即使他们住地远,也应以电话予以通知,但如果打电话花费太贵时,朋友及较远远亲则可以用电报予以通知。

2、死亡证明书

死亡证明书应由负责照料死者的医生填写。如果是猝死或意外事件死亡,或在死时因某种原因没有医生在场时,则应由公医检验,确定死亡原因,填写死亡证明书。这种手续必须立即完成,因为其他一切事项均需等死亡证明书完成签证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3、发布讣告

讣告是死者所属单位组织的治丧委员会或者家属向亲友或有关单位报丧时使用的通知或文书。讣告通常包括死者生前职衔、死亡时间、直系亲属名字、殡葬时间及地点等。

4、陪葬衣物

负责安排丧葬的人,应在死者家属协助下,将死者陪葬的衣服准备好,供死者穿用,陪葬的服装无严格的规定,可以穿死者生前喜欢的服装,也可以穿死者生前在正式场合穿用的服装。年轻女子死亡时多穿白色服装,小孩子则着学生装。结婚戒指一般都给死者带着下葬,而其他首饰都取下。现在大家都习惯在殡仪馆举行吊唁仪式、开追悼会。死者的家属也常常在这里接见前来吊唁的朋友。

5、收送花圈

参加吊唁和追悼会的人可以送花圈表示哀悼,花圈一般送到殡仪馆。死者家属可请一人专门负责花圈有关事宜,并记录送花圈的人名和单位,以便日后表示谢意。如果讣告已写明有“恳辞花圈”时,就不要送花圈了,另外赠送鲜花给失去亲人的要好朋友,也很有意义。丧事过后若能经常性地赠送一些鲜花,会使失去亲人的人因你持久的同情而感到安慰。

6、吊唁

现代丧事吊唁仪式大多都在殡仪馆举行。死者家属也在殡仪馆接见前往吊唁的亲友,这样的话,主持丧事的人应在发布讣告时把家属到达殡仪馆接受亲友前往吊唁慰问的时间予以公布。其他时间,人们想前往吊唁,但又觉得自己与丧家的关系不够密切而不便打扰时,则到殡仪馆会客间,在预先准备好的签名簿上签名后离开即可。

7、追悼会及其仪式

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单位或民众家庭,人死了,开追悼会来寄托哀思,是现在人们常用的应当提倡的一种新式丧礼。开追悼会既是悼念死者,也体现了社会文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8、遗体告别仪式

近年来,除了那些极有成就的名人学者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向死者表示哀悼外,一般人死了都只进行遗体告别仪式。

9、送葬

死者所有的家属得知殡葬时间,应即行参加送葬,如果讣闻写明为“家奠”时,则死者的朋友可以不必送葬。除非死者家属另有通知请求他们参加送葬。若讣告写有殡葬时间,地点时,可认为是正式邀请参加送葬。是否愿意参加,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你是死者家中的常客、或与死者家属为密友,不参加送葬,就会被认为是无情无义了。

10、骨灰安放仪式

安放骨灰盒的礼仪,一般在墓地进行。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死者亲属肃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封穴盖顶。封穴毕,在墓碑前的亲属献上花圈、鲜果,并行礼致哀。

11、服孝

我国传统的丧服礼制比较复杂,讲究“穿白带孝”,不同的亲友穿不同的丧服,持服期也不等。现在丧礼、丧服大大简化,大多数人都尽可能地设法节哀,并避免让自己悲愁心情影响别人。而穿孝服则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过去。况且,穿孝服也常常妨碍着穿着者过正常的生活。

3.古代葬礼习俗

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1、停尸仪式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

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 *** 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

2、沐浴更衣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

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

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3、买水 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

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4、引灵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5.饭含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

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6、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

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

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

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7、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

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

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8、指路 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

"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

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

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9、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

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10、开吊仪式。

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

4.丧事礼仪注意什么

1、服装:男女均应穿黑色或蓝色等深色的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衬衣或暗色调的衬衣,女士不应涂口红,不可戴亮色调的围巾。

2、饰品:尽量不要佩戴饰品,如需佩戴可考虑素色的饰品或尽量不要外漏,千万不要外漏佩戴黄金,这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

3、慰问句:关怀和安慰对于死者亲属是很必要的,一些过当的举重如嚎啕大哭应尽量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句语,一般可以这样说:“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令我很悲伤,请节哀”或“这次的事情太突然了,请保重好身体”。

4、措辞及举动:在葬礼上一定要注意用语,不要出现“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葬礼时肃穆的吊唁者应收敛,不要高谈阔论。带着儿童的,不要让孩子嬉笑打闹,说话声音尽量压低,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示出诚意。

扩展资料

吊唁的礼物选择: 1.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交往礼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你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记得,这个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

2.挽幛、挽轴、挽额也称礼幛,题词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为多,多是直写,横写的称“挽额” 3.祭奠礼品如赠送香烛纸钱、鞭炮、“三牲”、果品之类的祭祀用品,并随祭品附送礼单帖。

4.花圈或花篮。

鲜花或纸花均可,上写有挽带,有上下款,上款写对死者的称谓和极简短的悼词,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不过送的花也有些讲究,因为每种花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送追悼的花,主要以黄色和白色为主,千万不要送那些过于鲜艳的花。

能送的花主要有: (1)黄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肃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实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黄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恋之意,让逝者走好。

(5)白色大丽花可布置灵堂、灵车,寄托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对亡灵的哀悼。

5.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是怎样的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国鬼魂观念由来已久,墨子《明鬼》篇中就说到了人死后成为鬼,相信有鬼神存在。丧葬文化是后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我们不应把它完全当做封建糟粕,也无需从迷信的角度来看待它,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在汉代时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古人在墓中建有客厅、厨房、厕所、饲养牲畜的棚栏,囤积食品的仓储,墓中还刻有日、月、星、辰、神话故事、神兽仙禽、仙云卷草等图案。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

如:

关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丧葬文化中禁忌与讲究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6.我国各地的丧葬习俗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7.殡仪常识

好像合法的只有“人本”,“同心”,“安然”这三家,其它的殡仪公司都是些非法的,没有取得合法地位的,而且很多就是两三个人合起来就干个殡仪公司的! 其中“人本”殡仪公司最好,是合肥市殡葬处与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合作的产物! 记得去年我朋友家外婆过逝,人还没有死的时候就有殡仪公司守在医院门口,烦死他们了,后来选择了同心的殡葬公司,那些人只知道推销殡葬用品,根本不懂什么叫做殡葬!连一些基本的殡葬常识都不懂,告别仪式跟走形式差不多的,做得差死了! 前段时间我们安大数学系许教授过逝了,就是人本殡仪公司服务的,跟那家同心殡仪公司是天壤之别,服务好得是没有话说,把整个丧事活动写成策划书的形式,特别是告别仪式,用了许教授生前最喜欢的一首“送别”歌,情景催人泪下,让所有在场人感动不已。

8.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丧家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点燃长明灯。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

最后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