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有什么名篇吗-资治通鉴有什么名篇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该书有很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包括《赤壁之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安史之乱》等。《资治通鉴》还包括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如《屈原投江》、《项羽自刎》等。这些篇章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珍宝。

司马光幼时懂得砸缸救人,长大的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贡献?

司马光在文学方面的成绩并不多,但是他依然被称为文学家。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差不多仅次于司马迁的史学家。《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的里地位相当高,算是文章的集大成者。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史书,历时19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所谓“文是不分家”,司马光不仅仅有《资治通鉴》一书,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等书。光《资治通鉴》就近400万字。

司马光这样的成绩,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

司马光是个很古板的人,做事情一丝不苟,在做学问方面也是如此,他提倡“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而是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也正因为此,他并不太写没有“意义”的文章或者诗词。

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也非常明确,通过对历史上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并以此警示后人。

所以,司马光是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的人。

其实立马光的诗文作品数量也不少,有1600多篇,不乏精彩的内容,比如被选入课本的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全文说理透辟,有理有据,旨深意远,也是古文中的名篇。

比如他的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也意蕴深远,语重心长。

但因为司马光是个“无趣”之人,所以文章和诗句的色彩单一,没有情绪变化,虽然思想深邃,标准工整,但少了“文学的光彩”。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太大,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与之相比,就显的微不足道了。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扩展资料

司马光著作介绍:

1、《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共八十卷:赋一卷,诗十四卷,文六十五卷。司马光散文,记叙周详,词句简练、通达。他自称“颇慕古文”,“而不能刻意致力”。因不刻意致力,他的文章颇有自然质朴之感。

名篇《谏院题名记》,精练明洁,富有感情。《训俭示康》教导儿子司马康厉行俭约,言简意赅地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