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父如兄-老师如父子什么作用

在教育领域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通常被比喻为父子关系。这是由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类似于父亲对子女的影响,他们引导学生发展,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方面获得成功。
老师的这类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指点:老师就像一个导师,指点学生如何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并教会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2、 培养:老师不但教授学生知识,还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惟、团队合作精神和批评性思考能力。
3、 规范: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行动和态度会影响学生的行动和态度。老师应当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4、 关心: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会聆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诲、引导和支持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孩子要有好老师之二:师生之道
孩子要有好老师之二:师生之道 。笔记整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惹也。传道,有人伦在。师徒如父子,老师不具父母的心,就教不好学生。
师之道,形如父母,兼具慈严。
什么叫慈?生活中一点点需要照顾的,都照顾到。
什么叫严?一丝不苟谓之严。孩子一点点做不到位的,都严格要求。
圣贤教育的方法,加上真正爱孩子的心,一定能把孩子教好。
弟子规,也就是父母规,父母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一丝不苟。教不严,师之惰。
若爱心发不出来,圣贤教育的方法就无从落实。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全部希望,观家长的殷切嘱托,渐契爱心。
当全身心贯注在孩子身上时,不待言语,就可觉察到孩子的点滴问题。
不敢生病,超越爱,责之大。
不给孩子用尿不湿,一者不舒服,二者不让孩子养成躺着尿的习惯。
平:平安、平和。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受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第一,明理。
第二,老师的身体力行,对孩子的严父慈母的教育,让他感觉到老师是爱我的。
第三,习礼仪,让他去做。刚开始可能不是心甘情愿,但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转变。
孩子顽劣怎么办?让孩子用侍奉父母的礼节来侍奉老师,慢慢地转化内心。
师生之道通人伦,人伦通人性。人性本善,用礼教来启发。
礼教的力量,不可思议。当一下躬鞠下时,内心的恭敬谦卑自然油然而生。
合十、鞠躬,是恭敬的意思。拥抱,是情执。
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恭敬--谦卑--虚心--受教受益
生活需要仪式感。
鼓励学生互相批评。
学生给老师打分,学生联名罢免老师。
校长给学生下跪,有损师道。
别老把钱挂嘴上,太难听了。这不是傻,这是保持他的人性,保持他的人味。
人被物化,人人追求名利,被贪嗔痴慢充斥,不讲本份,何来幸福?
人与人之间,除了钱,没有别的事。没有钱,亲友之间都不常来往。钱多则争,争则伤亲情。
整个社会都迷失了,没人讲正经话,偶有讲道德反被耻笑。如果人人讲伦常,社会风气会渐斩转变。
各行各业都讲创收,不安其道。
人的本份一旦失去了,亲情就受到破坏。行业的本份一旦失去,社会就受到破坏。
师生之道,不沾名利。
如何与老师相处?
首先教师和家长、学生要保持沟通
教师、学生、家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上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家长对于教师,过去的关系是“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上个世纪60年代家长对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交给您了,该打该骂都甭客气”,可是今天,你戳他孩子一指头试试?现在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这样教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沟通。关系和谐,有了问题也好商量;关系生疏,有了问题就很麻烦。从家长的心理来看,把孩子交到老师的手里,实际上交出的是一份信任、一份希望,同时还有一份担心,担心在众多的孩子中,自己的孩子“抢不上食”得不到老师的关照,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们常常会想方设法与老师搞好关系,以期达到让老师爱屋及乌多关照一些自己的孩子。另外,在家长的眼里,老师毕竟是受过正规培训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育人经验。而家长自己,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常缺少教育孩子的经验。因此,为了孩子,再优秀的家长,在与老师的关系上,也甘为弱势。当然当我们面对的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时情况又是不一样了,本身他们在心灵上觉得自己的孩子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另类”,甚至有低
人一等的感觉,所以他们可能时时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被人欺负了,是不是被老师“看扁”了,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孩子究竟学到了多少的问题。
爱生是师德之本,教师还要理解家长,包括理解他们因为爱孩子的过激言行;我们的老师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无论是对什么样的孩子都要客观公正,要有能力发现孩子的缺点,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学生。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当面表扬私下交流意见,特别是涉及到学生的缺点和自尊心时,老师既要开诚布公又要讲究策略,决不能将孩子的过错牵扯到家长并指责家长。同时,老师还应该指导家长正确的家教方法,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抽出一点时间给家长。我们的老师,有时与家长交流,不给家长说话的时间和空间,总是自己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你应该抽一点时间给家长,让家长滔滔不绝,让家长在你的面前说他的孩子,无论是孩子的好,还是孩子的不好,无论他的育儿经在你眼里是对还是错,你都应该听家长说说憋在心里的话,这样我们可能能了解到更多可能家长原本不愿意说出来的事情。与家长交流时,我尽量不说话,多微笑,多点头表示同意,多跟着他们的话头说一些认同他们的观点,多问一些他们对某事的处理。家长在对孩子的期望方面,亦是要与老师做沟通的。在家长眼里,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眼里,学生是有层次的。优良般差,我们心里有谱。那怎样让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给家长当好参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
这个理。如何去做呢,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其次学生、家长、老师的纽带——情感
在学生、教师和家长三者之间情感起着联系作用。情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催化剂”,在由“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也是我们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黄色钥匙,掌握了它,就架起了沟通师生关系的新桥梁,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差距。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结果却是巨大的和有形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逼迫他们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做到关注每位同学,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爱是孩子最迫切的心理需要。父母的爱能够使孩子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而我们老师轻轻的微笑、一句夸奖、一次拥抱、一次抚摸都能使孩子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
自尊心人皆有之。虽然他们还是儿童,但他们与成人一样要求人格上的平等。为此,我们应当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孩子做某一件事,老师首先要肯定他的成绩、优点的一面,让孩子自己能独立做一件事,并且能够做好,给孩子树立一个信心,与此同时再指出下次再做时要注意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4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