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类公文是什么意思啊-行政类公文是什么

行政类公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的利用性文件。它是行政机关进行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转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发布重要决定和唆使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行政管理、处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根据。行政类公文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函、报告、请示、批复、意见、证明、清单等。它们在内容上具有法定性和权威性,在情势上具有正式性和规范性。

行政公文种类包括哪些

行政公文种类有十五种,分别是,命令、通知、通报、公报、公告、决议、决定、报告、请示、批复、通告、意见、议案、函、纪要。这些公文的种类和名称是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国务院办公厅一起印发的相关条例规定的。

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

行政公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法定作者制发。法定作者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及其领导人。

2、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现行效用。法定权威性是指公文在法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对受文者的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影响。现行校用指公文在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直接发挥实际效力具有依据和凭证功能。

3、公文具有规范的体式和特定的处理程序。公文的规范体式是指公文的文体和格式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收文和发文均有一定的处理程序各环节皆有顺序性和规范性不得自行其是。

法律依据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第三条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第四条

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作为表述国家意志、执行法律法规、规范行政执法、传递重要信息的最主要的载体。

1、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 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行文格式,并有行文规则和办理办法。

2、公文写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工作实践的基础,懂得工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而在具体起草中要求较好的文字语言工夫。

(1)公文语言总的要求是庄重、平实、概括。公文语言功夫的核心是选词。选词一要根据所反映的客观实际需要。

(2)要符合明晰、 确切、简练的标准,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 为避免上下文重复而选择不同的词语,注意文中所涉及对象和阅读对象。多用书面语和文书用语,少用形象和描绘性词语和口语,不用方言土语,十分规范。

扩展资料

一、文件特点

1、有法定作者制发。法定作者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及其领导人。

2、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现行效用。法定权威性是指公文在法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对受文者的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影响。 现行校用指公文在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直接发挥实际效力具有依据和凭证功能。

3、 公文具有规范的体式和特定的处理程序。公文的规范体式是指公文的文体和格式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收文和发文均有一定的处理程序各环节皆有顺序性和规范性不得自行其是。

二、种类

1、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最新版本有15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比2000年8月的版本多了决议和公报两个文种。

2、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公认的有决议、决定、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十四个文种。

三、常用模式

1、请示模式:请示是向直接上级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 必须事前行文,一事一文。上级应在一定的时限内批复。

(1)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公文种类三部分组成。 如:《×××学校关于创办<校园文学>报的请示》。可以省去发文机关。

(2)主送机关接受请求的直接上级机关,在标题下面一行顶格写起。只写一个,如需同时送其它机关, 应用抄报(在文末左下角写明)形式。

(3)正文

a、请求缘由。一写情况依据(往往用“目前”开头),二写目的说明(用“为...”开头)。

b、请求事项。分层分项写清具体要求,并说透理由, 提出充足的事实和理论根据。同时,依据实际情况, 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作为上级机关进行判断和指示的参考。

c、结尾。只是一句祈使性的话:“当否,请批复”或“以上如无不当,请批准”。

(4)附件可有可无。是随同请求的有关材料、图表或其它文件。在正文之后(隔一行)注明附件名称和顺序。

(5)印章、发文时间

2、报告模式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答复询问的公文。一般事后、事中行文。不要求上级批复,行文较长。报告和总结、调查报告的写法大同小异。常见单位部门的总结同时用于会议,成为报告。

(1)标题一般是:“事由+报告”。

(2)主送机关与请示相同。

(3)正文种类繁多,正文内容有差异。为学习方便, 把报告大致分为二种:

A 一种是综合性报告正文,或称总结性报告。政府及机关单位都要在大会上作此种工作报告。

a、情况简述:工作时间、地点、背景、 条件或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这种开头称为概述式。此外还有结论式(议论判断)、 说明式(用“为了…”)等。百字上下。

b、成绩做法:这是主体。可以简要叙述一下工作过程。 成绩常常通过数字、比较、事实来表现。安排形式有条陈式、 小标题式、阶段式和贯通式。

c、经验教训:要有观点、看法和规律, 又要有具体的典型事例以及理论分析。常常占五分之一篇幅。

4.今后计划。往往写成今后的工作计划。常常占三分之一篇幅。

B 一种是专题性报告正文。着重汇报某项工作或某个问题, 特点是专项、特殊,一事一报。

a、概述情况。讲清工作开展情况,或问题发生的原委, 事项的起因和经过。

b、说明理由、做法和反映。或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或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或说明工作做法,或写出群众反映。

c、提出意见。写基本看法,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4)结尾一般用“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等习惯用语,有的不写。如有附件, 与请求相同写法。最后写发文机关或个人,盖章,写发文时间。

3、通知模式

通知是批转下级公文、转发上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公文、发布规章、传达事项和任免干部所用的公文。它是最常用的行政公文。根据其作用分为五种:发布性通知、批转性通知、事项性通知、会议通知和任免通知。

(1)标题灵活,甚至只有“通知”这一部分(内容不大重要又是周知的)。但批转性通知的标题按照《办法》“准确简要”的规定,省略文种,即:“批转(或转发)+(始发机关)原文标题”。

(2)主送机关直接上级。

(3)正文

发布性通知和批转性通知的正文:“主体(发布或转发的文件)+批语”。 如:“现将《***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a、事项性通知:原由+事项+结语(特此通知)

b、会议通知:名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报到时间、地点和要求、需带材料等

c、任免通知:格式固定

(4)附件可有可无

(5)发文机关标题中有发文机关并且标题下有发文时间的不署。

(6)发文时间用汉字小写数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行政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