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涉及哪些主题-学记涉及哪些方面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专著,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之一。它触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学记》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令人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记》强调“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如“寓教于乐”、“引诱式教学”等。
3、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记》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有疑则问”等。
4、 教师的作用和责任:《学记》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规定了教师的责任,如“敬业乐群”、“善待学生”等。
5. 教育制度和社会关系:《学记》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指出,教育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增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记》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谈《学记》
《学记》全文1229字,分为22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目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师职责、学生学习态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在浩瀚的中华语言文化长河中,涉及教育的文章论著也是举不胜数,《学记》虽然是其中之一,但思想上沿袭了《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哲学和教育思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比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还要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并且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而经久不衰,可谓是教育瑰宝中的璀璨之珠。
关于自主教学,学记中提到:“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可以看作为自主学习的典例,其中“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指的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策略与计划。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急于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者如何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里也特意提到了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虽要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学习,但必要的指导还是不可少的。
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当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从旁指导,正所谓“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在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时,首先应亲身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当中,这样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就更容易对其进行实现,但学生的自身学识及其他特点导致其不能独立作出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协助。
作为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就制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所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和进度的制定中去,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讲授之前,可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自己提出想要了解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老师可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汇总,和学生一起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或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同样不能忘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的要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要做到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自我选择,比如在同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从旁引导,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关于合作,《学记》从多方面论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大学的考察标准中就曾提到“三年视敬业乐群”“七年视论学取友”。
其中第三年考察的“敬业乐群”中的“乐群”就初步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前提——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一群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人形成学习小组,相同的目标会增进成员间的友谊,在和谐的氛围下成员间更容易成为朋友,相互间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而“论学取友”则更深刻的道出了合作学习的内涵,这里把研究学问和选择朋友作为大学七年时的考察标准,大多数人会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学问才是第一位的,而选择朋友似乎与学习没有太大关联,其实不然,“取友”对“论学”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
《学记》中提到“教学相长”“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等都说明了“取友”也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好的学习伙伴会通过相互切磋、相互影响而达到促进学业,共同提高的目的,而和不好的朋友或者没有朋友一起学习,则会“孤陋寡闻”、“逆其师”、“废其学”了。
关于探究,《学记》中提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等内容都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自觉学习,亲自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从而真正的学到知识。
《学记》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论述与实践性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学习的下一环节。
良冶之子学裘或是学裘之后,若不继续进行探究学习,必不能也成为和父亲一样的“良冶”,其余亦同。
此外《学记》中还提到“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意思是说只有当学生提问又说不出其究竟的时候,教师才解释给他听。
要是解释后还不能理解,就暂时放在一边,等以后再解释。这其中也暗含了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探究性学习,凡事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等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再对其进行指导。
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都蕴含着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益处。
学记是什么中的一篇,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学记》是乐正克写的。乐正是孟轲的学生。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乐正克是深得孟轲信任的高才生。
乐正克的伟大贡献是他的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他从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学记其他情况简介。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
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扩展资料
一、《学记》思想内容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二、作者简介
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乐正克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比较推理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正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