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迁移都有哪些方法-心理学迁移都有哪些

心理学迁移是指一种现象,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中被利用。它可以是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迁移。

迁移可以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外一种情境,也能够从一种领域转移到另外一种领域。例如,学习了一种编程语言后,这类技能可以被利用于解决其他编程问题。或,在学完一门课程后,学生可能会将其所学利用到其他学科或职业中。

心理学迁移有很多类型,包括垂直迁移、水平迁移、同质迁移和异质迁移等。垂直迁移是指在不同层次的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迁移;水平迁移是指在一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当中产生的学习迁移;同质迁移是指两种相同类型的迁移;而异质迁移则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心理学迁移的实例很多,例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浏览技能可以被用于理解其他文本材料;一名数学教师教授的解题策略可以被用于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解一个音乐家的听力训练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其他艺术情势等等。

迁移的心理学

(一) 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进行的划分。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如地方方言对学习普通话具有消极影响。

(二)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进行的划分。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无论是顺向迁移或是逆向迁移,其产生的影响都有正负现象。

(三)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加涅;

根据原有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的难度和结果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是已经习得的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一般不涉及解决新问题;

纵向迁移:也称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是已经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一般需要解决新问题并得出新规则即“高级规则”。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四) 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布鲁纳;

根据迁移范围的大小划分: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其迁移范围大。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把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其迁移范围小。

(五)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类迁移就叫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这类迁移叫做顺应性迁移。

重组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类迁移叫做重组性迁移。

(六)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所罗门,帕金斯;

低路迁移: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

高路迁移:有意识地将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要将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校外的现实问题,同样也依赖于迁移。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

2.是原有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经验才能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经验的结构才能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以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在教育上形成了“形式教学”。这种教学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题材的活动形式。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约二百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则认为,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3.类化(概括化)理论

1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他的一个著名的实验是给一组儿童授予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教,然后让两组儿童射击置于水中的靶子。最初射击置于离水面1.2吋的靶子时,成绩基本相等;但靶子被移到水面下4吋时,掌握折光原理的儿童,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正确度上均大大超过控制组。贾德认为这是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程度的目标可以做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4.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迁移理论由于受一些条件的局限,对迁移的研究仍无实质性的进展。随着认知科学与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者试图用认知的观点来解释、研究迁移问题,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迁移理论。

(二)现代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继奥苏贝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观点中:

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的配对构成。以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第二种观点强调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认为迁移是在社会活动中、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一些能影响迁移的特质或状态。

1.智力

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桑代克1934年所做的有关学科迁移价值的实验也发现智力越高的学生,迁移越明显。

2.年龄

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者由于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两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则,产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3.认知结构

在学习中,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等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的发生。

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如果学习知识时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到当前知识可能的应用情境,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知识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及其迁移有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有害的。

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H.B.里德曾经让被试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事先被告知用有意义的概念去学习的被试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具体地分析当前的学习情境,从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策略学习和解决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反应定势灵活处理创造性地进行解决。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性

包括学习知识、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学习材料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简单他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的人员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出现。

4.迁移的媒体

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能引起正迁移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响。

早期的“形式训练说”,桑代克的“相同元素说”,贾德的“概括化理论”,“格式塔关系理论”,奥斯古德的“迁移的逆向曲面模型” ;六七十年代的“能理论”,布鲁纳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的理论,认知迁移理论,鲁宾斯坦的迁移理论;近年来的“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