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如何分类管理-乡镇如何分类

《乡镇如何分类》:一般来讲,乡镇依照地理位置、行政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农村乡、镇、市(县)。其中,农村乡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它一般由若干个自然村组成;镇则比农村乡更高一级,它的功能更复杂,经济活动也更多;而市(县)则是最高级别的乡镇,它是城乡结合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还有一些特殊的乡镇,如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等。乡镇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的,具体分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何分类营造乡村风貌

分类营造乡村风貌方法如下:

1.农业型村庄: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持生态景观可持续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农田园林”新景观模式,利用茶园、竹园、花木基地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山地丘陵地区:应发挥在区域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进行综合治理;确立乡村风貌的景观主体,种植特色本土树种,丰富乡村景观、促进经济增长。

2.工业型村庄:尊重乡村原有肌理,维持生态连续稳定性尊重村庄肌理格局特征,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选址应避开自然界面完整、原生植被丰富的生态战略空间,以避免对村庄整体生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在规模、形态上也应与原有村落区分处理,不破坏村落原有风貌和尺度;尽可能延续山、水、田、植被体系的连续有机形态,保持乡土特色,避免“非城非乡”。

3.历史文化型村庄:传承地方建筑特色和街巷空间格局,延续村庄文脉尊重与保护村庄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遗产。

体现乡土文化的街道、街巷、生活聚落空间应成规模保留,通过适度修缮、合理的功能置换,达到传播文化、延续文脉的作用。新建建筑应融入原有村落肌理,尽可能沿用本土材质和特色元素,保证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乡村地域风貌存在的问题:

1.对不同类型村庄特色的认知缺失,村庄规划实践中盲目套用成功案例的模式或挖空心思追求标新立异,陷入“趋同”与“千村千面”两极化的乡村建设误区,丧失村镇本真。

2.欠缺对乡村风貌特征及内在机制的本质把握,导致乡村风貌特色的规划营造往往停留在对景观亮点、建筑外观等“显性意向”元素的塑造,对特色产业培植、基础设施生态化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品质要素考虑较少。

3.对乡村文脉及地形、水系、山脉等生态要素关注不够,乡村独特的场所文化与环境相融的肌理格局在村庄撤并、整改中难以传承。

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和管理体制,省市区乡镇的大小排列如下:

1.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2.地级市(州,旗)

3.县(区,县级市)

4.乡(镇,街道)

5.村

以上大小排列是指区域管理级别大小,与面积大小无关。另外在特殊情况下,乡和镇同级,甚至乡比镇还要大。

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中国共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

地级市,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级行政区的种类之一,因其行政建制为“市”,故称“地级市”。

县,一般是指地级下面的一个行政管理分类,县城,如汶上县。

乡,是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乡政权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关,也不设独立的审判和检察机关。

村,农村社区的基本单元。又称村落。村虽然是农村社区的基本单元,但一般又不具有法人的地位。在传统社会,它主要靠血缘关系、宗教信仰和习俗来维持自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