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小技巧-止步公考如何

“止步公考如何”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陈说。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回答:
1、 如果你想要止步公考,那末你可以斟酌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肯定你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二是评估自己的能力、技能和经验;三是了解公考的要求和流程;四是制定学习计划并保持延续的努力。
2、 如果你想继续参加公考,那末你需要更加努力地准备。这包括研究考试的题目类型、难度和评分标准,和提高自己的浏览、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你也需要关注当前的政策划态和市场趋势,以便及时调剂自己的策略和选择适合的职位。
3、 “止步公考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因人而异,由于每一个人的需求、能力和兴趣都不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公考太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决定停止;而有些人则会视其为一种挑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自己。因此,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是不是要止步或继续。
最牛公务员考霸:6年考18次花费1万5
逢公务员考试就报名,6年内考了18次。这名研三在校生因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经验,已在学校给学弟学妹们上起了“申论与公文写作”选修课。
张凡(化名),就读于湖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18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中,第17次的笔试面试均通过,但最终因不能提前毕业而主动放弃。不久前,他又报考并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张凡的执着被湖大学生称为公务员“考霸”。
张凡很忙,一个星期要到好几个学校去讲申论课,约好的采访也因此一推再推。上周三,记者终于见到这名传说中的“考霸”。
“你好!”大高个、一脸阳光,张凡礼貌地伸出右手。记者很难把眼前的张凡与有18次经历的公务员“考霸”联系起来。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湖大行政管理专业的他说,18次公务员考试经历,也是由盲从逐渐到理性的过程。
据介绍,从2003年到2008年,他几乎没有间断地筹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北京、上海、青岛、新疆、广州、湖南等地都留下了他应考的身影,为了这些考试他大约花费1.5万元。
“他的课穿插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我们少走弯路。”湖大文学院研二学生小汪说,张凡的课让他们很受益,比如怎样定位、怎样选岗、怎样安排异地考试等。
湖大行法学院教授洪威雷表示,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压力大,考公务员成了很多毕业生的不二选择,社会不妨多给予他们一些理解。
大二开始报考公务员
2005年,张凡本科毕业。但他从大二起,便为就业未雨绸缪。北京国资局、广州海关、青岛旅游局、新疆银监局、湖北省纪委等都曾是他的报考目标。
2006年,他考上研究生,但还继续着“公考”脚步。
2003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凡参加上海、大连的公务员考试,但止步笔试。
2004年,张凡初涉国家公务员,报考广州海关,仍无缘面试。
2005年,报考湖北省纪委,笔试过线,却被笔试前三名拉下近30分的差距。同年4月,张凡在北京谋得一份汽车销售工作,期间参加了北京市国资局和建委的公务员考试,并在北京市建委公务员考试中进入面试,但未能“中举”。
2006年,报考新疆银监局、武汉市公安局,因0.5分和1分之差落选。
张凡终于在去年的第17次考试中被湖南湘潭市人民银行相中,但他没能提前毕业而放弃,接着参加今年11月底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张凡坦言,公务员收入稳定,待遇有保障,考公务员也是父母的期望。“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当一名公务员是我懂事后的理想。”张凡说,身边的同学鲜有像他这么执着的“考霸”。
张凡掐指一算,从大二开始,6年里他参加了18次国家、省市区的公务员考试。考到第8次时开始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前不了解单位的报考人数和岗位性质,知己却不知彼。随后的七次公务员考试,张凡一路杀入面试大关。
18次考试花掉一万五
每周在“百度”搜索一次“公务员考试”,已成张凡的生活习惯,“这是我获得考试信息的方式”。
“考公务员不仅是综合能力的较量,考试花销也是一个愁人的现实问题。”张凡算了一笔账,考试报名费、资料费、外地车旅费加在一起,平均每次考试的费用是500元。如果进入面试,还要付上一笔外地车旅费,将近400元。张凡的18次“公考”成本是1.5万元左右。
为了节省开支,他总结出一套外地应试“省钱妙招”。如去邻省参加考试,头天晚上坐运货的长途汽车,既经济又安全。如去较远的城市,头天晚上坐火车,早上五六点到站后,打的去考点。到考点后,找一家商场或大型快餐店,到里面的洗手间梳洗一番,最后神清气爽走进考场。
“这1万5相当于我交给人生课堂的学费。在不断考试、摸索、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我变得成熟。我觉得这钱花得值。”张凡说,公务员考试也是一种求职成本,但他认为这种成本支出值,是一种智力投入。
行测技巧探微一:正确答案如下:
学习应该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
公考是不公布答案的,更不会告诉考生解题思路。至于说为何行测同样的130道题、120分钟,有人做出80分,有人只有50分,这就是学习深入度的问题了。高分考生,必然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例1: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 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分析:经典争议题之一,答案众说纷纭,各有理由,除了B 之外,A、C、D都有争论,真是百花齐放,甚是精彩。
A根本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属于一句可有可无的废话,毫无意义;B题目当中根本没有这个观点;C的态度是肯定沉没成本,跟作者的态度相反;只有D和作者态度吻合,也就是要勇于避开“沉没成本”的思维陷阱。
精准思考,靶向学习更具学术精神。在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1.带着怀疑的态度回顾题目。
公考的真题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其中的难度设置、题目组合、考察重点都是经过充分论证的,是非常宝贵的。对于每一套真题,不能仅仅止步于做一遍,而是要多回顾总结。
在回顾的过程中,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每一道题及参考答案,一旦发现有自己不认同的理由,就要进行深入挖掘,特别是对于言语理解这种理论上存在争议的题目。
2.强行给出合理解释。
有怀疑就要释疑,这个过程也许比较艰辛,但却是思维提升的唯一手段,是一场精彩的思维风暴。拆分文段句子,找出关键句关键词,把握文段的逻辑结构,能够给得到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
第一遍模拟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也许很多细节我们没注意到,那么总结的时候不妨多花点时间,将自己对题目、对参考答案的疑问列举出来,一一进行解释,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理由表述出来,强行给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这是对自己学习上的高度负责。
3.必要时要想办法追本溯源。
言语理解题,正确答案往往就隐藏在原文当中,对照原文题目和上下文段,一般都能够得出100%正确答案(比如上述例题)。
关于搜索,百度上有的是,我的建议是,不要搜题目第一句话,这样搜出来的都是题目讨论,试一试文段中间的句子,或者搜一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句子,往往能够很轻松的找到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