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认知发展如何教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发展的进程,教学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培养学生的视察力和思惟能力,帮助他们构成自己的观点;2.要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如何通过认知发展观进行教学设计

1、让学生学会利用认知工具学习

以前,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对软件学习的目的性很困惑,感觉学这些工具软件没什么用,好像跟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大,实际上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就是为技术而学技术,技术发展又很快,结果反被技术控制。利用认知工具学习是指学生与计算机形成智能伙伴关系,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认知工具所提供的学习任务中,有效提升由学生和技术组成的联合系统的性能。换言之,当学生利用认知工具来进行学习时,他们就不再被技术所控制,而是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计算机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水平。因此,在进行认知工具教学时,应让学生多思考怎样利用它来进行学习?怎样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并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能简简单单从形式上、内容上的整合,而是要从思想上、理念上强调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的作用和地位。如对概念图工具的学习,学生不能单纯地为掌握这个技术而机械地学习,而是,在学习概念图工具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习怎样把它应用到其它知识的学习中去,让它成为以后学习的伙伴,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设计者

学生利用认知工具,为建构知识基础所进行的知识表征、问题分析、逻辑推理和信息的组织加工等设计活动,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利用认知工具,学生习得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认知工具使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反思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只关注于客观知识的呈现,学生是自我监控的。因此,学生在利用认知工具学习时,其自主性很强,在利用认知工具建构知识时,其自身又是学习的设计者。如当学生在建立数据库时,他们就在建构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自主设计知识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等。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利用认知工具不是自然而然、非常轻松的过程,相反,认知工具常常要求学生更加努力地思考学科领域内容,并能产生一些不借助认知工具就无法产生的想法和结论。那么在进行认知工具教学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要点,在安排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学习的设计中来,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

3、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每一类认知工具在学生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点的,认知工具对学生的心智能够得以补充和扩展,其前提是必须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认知工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正确把握每种认知工具在学生认知活动中的哪些方面能起到支持和扩展作用,还要清楚认识到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哪个阶段,熟悉他们的认知特征,使两者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

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以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反思能力是一种涉及批判性思维、选择决策和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能力。它是自我调节和元认知能力的重要表现。反思是影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个体在分析自我经验、监控和评价自我行为的基础上, 根据某种标准对自身的经验和行为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是学生学习的高阶思维能力。

利用认知工具学习对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很强支持作用,认知工具能清楚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进行决策选择,辅助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反思性思维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在进行认知工具教学时,应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认知工具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作用。

5、注意认知工具并不是智能工具

认知工具并不能担任教师或专家,不能对学生需要哪些类型的学习和需要怎样学习作出指导,它只是拓展学生认知活动的心智方法,认知工具本身缺乏智能性,它依赖学生来提供智能,而不是由计算机来提供。这就意味着规划、作出决策和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是学生自己的职责,而不是计算机的职责,但是,认知工具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反思、讨论、解决问题的强大助推器。学生利用认知工具学习是自主的,是不被认知工具控制的。

如何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人格特点、行为表现都有差异,都存在各方面表现出好、中、差的区别,仅仅是其差异和区别的程度、多少不同而已。一般呈橄榄形状态,即好与差的占少数,中间状态占多数。班主任要使班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班风、学风,要使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和进步,需要积极、耐心、细致地进行班级个别心理辅导,这种个别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为对优等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后进生三类。

一、遵循学生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设计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辅助手段,如挂图、教具、多媒体等。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因此,教学设计要形象生动,多运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设计要符合他们的感知、注意和记忆的特点。

二、随着年纪的升高,学习特点也在不断发展。

到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对教育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并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能自觉参与班集体的活动,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伴随自信、自主、自律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同时,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进一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

三、在注意力发展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取代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开始占主导地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深度和广度、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发展。

学生记忆发展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低年级形成的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发展方面,学生的抽象思维正逐步向形象思维过度,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慢慢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开始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力方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

凸显。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意识,注意抽象基一到形象记忆的过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大胆想象,使之逐步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情感。

在道德情感方面,四五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他们已经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和情感判断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开始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他们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但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极不稳定,情感判断也会出现偏差。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学校的各种活动、有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他们的道德判断适时给与引导,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五、把握学生意志发展倾向,不失时机适时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这方面,特别是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把道德意志的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还可以利用活动,故事等,说明冲动的危害。明白坚持就是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六、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少年的个性也在不断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个人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他们还会用自己形成评价家标准,去评价他人。但是,主观臆断的倾向也很突出,还可能要求别人随着自己的意志。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最不稳定的。对自己的控制力也时有时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教育、提示、警醒。要求他们用诚实儿童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相连。做到自己的思想倾向于他人利益、班级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

这是我对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粗浅的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教书,必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