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错误类比的逻辑谬误?-如何避免错误类比
避免毛病类比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所比较的两个对象之间的不同的地方,以便在类比中确保正确的逻辑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避免毛病的类比:
1、 深入理解被比较的对象:在进行类比之前,需要对被比较的对象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它们的基本特点、属性和行动等。
2、 注意类比中的关键因素:类比中触及到的关键因素常常决定了类比是不是正确。例如,在对照数学问题和物理问题时,需要关注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避免过度概括或简化:在进行类比时,应避免过度概括或简化被比较的对象,以避免疏忽重要的细节。
4、 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际操作或实验来验证类比的正确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教师、研究人员或同行的意见。
辩论中反类比技巧有哪些
论辩中,有人总爱使用类比推理说事,有时倒也形象生动,不易反驳。那么,对方的类比推理真的就无懈可击吗
辩论中四种反类比的技巧
1、否定对方类比的 相似性
类比推理中两类事物的 相似性 越大,所推出结论的可信度就越高。反驳对方的类比推理,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把对方用来类比的两类事物的 相似性 否定掉,这样对方的论据就难以成立了。
例如,某大学张、李二位同学就 学知识是否应该要求立竿见影 的问题,进行了一场论辩,其中有这样一段:
张:学知识不应该要求立竿见影,知识被大脑接收后,还有一个分辨、整理、消化的过程,你不可能马上学会。就好比,今天我们吃下一块牛肉,没有必要要求明天一定在身上长出一块相应的肉来。
李:食物是有形的,知识是无形的。你吃进食物当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万万不能立竿见影,我们一生不知要吃多少肉,如果吃一块就长一块,后果不堪设想。但学知识却不同,人们把进修学习、继续教育叫 充电 ,我们的大脑好比电灯,知识好比电源,电源对电灯的充电功能,肯定是立竿见影的!
张:这在这里,张同学以 吃牛肉 来类比 学知识 ,二者之间缺乏 相似性 ,违背了类比推理的基本要求,得出的结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李同学一眼识破了对方的破绽,予以驳斥,推翻了对方的类比推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合理的类比推理,先破后立,思路明晰,辩驳十分有力。
2、辨析对方类比的 可比性
例如,某大学韩、周二位青年教师就 大学生经商的利弊 问题,进行了一场辩论,其中有这么一段:
韩: 你说得有道理。
在这里,韩老师的类比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大学生经商与小母鸡下蛋的 可比性 显然不大。周老师抓住这一破绽,辨析二者之间本质上的差异,驳倒了对方的观点。
3、揭示对方类比的 或然性
在某种情况下,类比推理只能作猜测性推论,所推出的结论具有 或然性 既有可能是这样,也有可能不是这样。在论辩中,某些人在运用类比推理时,爱把结论绝对化,这就留下了破绽。这时,论辩者就可以从揭示对方类比推理的 或然性 入手进行反驳。
例如,某单位小石、小沈二人就 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 的问题,进行了一场辩论,其中有这样一段:
石:一个人投入到陌生的工作环境中,不可能全面发挥自身作用。正如淮南的柑橘移植到淮北以后,结的果实又小又苦,显而易见,水土不服嘛!跳槽与此同理。
沈:我看未必,就算淮南的柑橘移植到淮北以后,因为水土不服,结出的果子又小又苦,那么,移植到其他环境,比如与淮南类似或者更好的地方呢结出的果子就不会又大又甜吗植物挪到适合它生长的地方才会长得更好,人才也是如此。我们单位的小张跳槽进了报社当新闻记者,不也干得有声有色吗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小石借用了这个经典类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小沈敏锐地抓住了对方这个类比推理的破绽,即结论的 或然性 淮南的柑橘移植到淮北不行,并不意味着移植到其他地方也不行,人才的跳槽与此同理,从而驳倒了对方的推论。
4、驳斥对方类比的 机械性
人们在运用类比推理时,容易犯 机械性 的错误,也就是用作推论的两种事物之间缺乏有机的、必然的联系,而只是表面的、偶然的联系。此时,论辩者抓住对方类比推理的 机械性 予以驳斥,就可以使对方的类比推理站不住脚。
例如,某单位职工老鲁脾气有点暴躁,经常与别的职工发生冲突,主管领导王主任批评他后,他不服气,双方展开一场辩论,其中有这样一段:
鲁:发怒是人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如同水库蓄水过量,就得泄洪,否则一旦造成决堤,就会危害四方;人的愤怒情绪过分压抑,也会造成情感 决堤 ,危害自身和别人。
王:老鲁,你的这个推论可不太恰当。水库蓄水,是它的基本功能,可人生的意义却不是 积怒 呀!而且泄洪是排泄水库过量积水的必然渠道,人的郁闷情绪却不是一定要通过发怒的方式来排遣,譬如,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或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化解嘛!
鲁: 主任,其实我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我这人自制力太差,以后我会多注意。
上例中,老鲁用 水库蓄水 和 人发怒 做类比,来证明自己脾气暴躁的 合理性 ,却不知道自己的类比充满 机械性 ,王主任抓住这点予以驳斥,指出 水库蓄水 与 人发怒 之间缺乏有机的、必然的联系,类比不伦不类,终于驳倒了对方的观点。
总之,在论辩中,当我们遇到对方运用类比推理发动攻势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对此作出判断,抓住其破绽所在,运用以上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辩驳,往往可以取得论辩的胜利。
国考笔试中类比推理题需要注意什么?
类比,用在语言文学艺术方面,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修饰手法,比如我们形容一个美女像花儿一样,形容一个婴儿的眼睛像一颗黑葡萄等等。但是用于支持理论或判断的唯一工具,就会经常容易犯错了。为啥呢,因为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为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偏偏人们在生活中,绝大部分思考是由类比构成的。再加上人们的联想并不是每一次都正确、合理,因此甚至可能把两个不相关的事物错误的认为存在着类似性。
我想举几个例子,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和金钱是不一样的,时间是不可再生的,也不能增加,一个人一辈子有多少时间,大体上是有一个上限的。金钱却是可以增加,可以减少,总量也是不可恒定的。一个人不管怎么努力,时间都会流走,只是取决于单位时间的质量。但是一个人努力,金钱却会流进来,并且大家也都有体会,最努力的不见得是赚的最多的。因此这个类比,就有一个误导的效果。
再举一个例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人生类比成一个跑步比赛。跑步比赛是有一个共同的终点的,但是人生每个人却可以有不同的终点。跑步比赛就是为了赢,但是人生的不见得就是为了成功。跑步比赛每个人起步都一样,都在同一个时间起跑,人生却不是,每个人的年龄阅历背景都不相同,差异巨大。因此这种类比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被控制感。
我举了两个关于错误类比的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在生活中,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我的建议是,类比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一些陌生事物,但是大家不要局限于这个类比本身,而是要多想一步,多角度换位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掌握事物的全貌。
一、包含关系与组成关系
包含关系也称种属关系,属于概念间关系的一种,表示某一事物是一大类事物中的一个小类,比如苹果是水果当中的一小类,就认为水果和苹果之间是包含关系,或者说水果包含苹果。在类比推理中,可以利用“A是B的一种”或“所有A是B”来表达。而组成关系属于经验常识关系的一种,表示某一事物是从另一事物整体中分割下来的一部分,比如手和身体之间是组成关系,手是身体的一部分。这两种关系在日常语言中通常都可以用“A中有B”来表达,所以有些考生在做题时不能准确分析,就造成词语关系判断错误。
要想区分包含关系和组成关系,其实十分简单,在做题时,可以直接通过在两个词语之间加“是”来判断。两个词语用“是”连接后内容合理则为包含关系,用“是”连接后内容不合理则为组成关系。比如“浙江人:中国人”两个词,用“是”连接后“浙江人是中国人”这句话是正确的,所以“浙江人”和“中国人”是包含关系,而“浙江:中国”两个词,用“是”连接后“浙江是中国”这句话不正确,所以“浙江”和“中国”是组成关系。
例题1: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
A.城市∶居民区∶商业区
B.卫星∶遥感∶雷达
C.糖果∶水果糖∶芝麻糖
D.单位∶千米∶公里
解析:题干中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并列关系,且与地理都形成包含关系。C项水果糖和芝麻糖是并列关系,且都与糖果形成包含关系。A项居民区和商业区是并列关系,但是与城市是组成关系,因为不能说居民区是城市;B项遥感和雷达是卫星应用的技术;D项千米和公里是全同关系。故答案选C。
二、加工关系
加工关系也称材料关系,表示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的原材料,即将A加工以后可以得到B。考试中对这一关系的考查通常都是考查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所以难度不大,但是考生在做题时仍需注意一点,即加工过程中A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所谓物理变化是指加工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原材料只是在形状、大小等物理性质方面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则是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加工后已经不是原来那种物质了。比如将纸张做成剪纸属于物理变化,而将高粱酿成酒则属于化学变化。
做题时,如果题干词语关系是物理变化,则优先选择关系是物理变化的选项,如果没有这种选项,也可以考虑选择关系是化学变化的选项。
例题2:树根:根雕
A.陶土:瓷器
B.纸张:剪纸
C.水泥:砚台
D.竹子:竹排
解析:题干中树根和根雕是加工关系,且发生的物理变化,纸张和剪纸是加工关系,发生的是物理变化。A项陶土和瓷器是加工关系,但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项水泥和砚台无加工关系;D项竹子和竹排是加工关系,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由于根雕和剪纸都属于艺术品,故答案选B。
类比推理题目简单,很多考生希望能够快速解决,看题时可能较快,就可能忽略掉类似上述两种关系中的细微之处,需要考生多加注意。希望大家在平时练习时就能将这类细节记在心里,考试时才能又快又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