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成语与历史有关系-哪些成语与历史有关

很多成语都源自中国的历史,例如“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纸上谈兵”、“一鸣惊人”等。“亡羊补牢”、“天下无敌”、“水落石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是历史上产生过的成语。

像卧薪尝胆一样与古代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还有哪些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像“卧薪尝胆”一样与古代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还有哪些

1、一鼓作气(曹刿)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三顾茅庐(刘备)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16、暴殄天物(商纣王)

17、暗渡陈仓(刘邦)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鸡犬升天(刘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28、泰山北斗(韩愈 )

29、破釜沉舟(项羽)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40、背水一战(韩信 )

41、闻鸡起舞(祖逖)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58、八斗之才(曹植)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

63、江郎才尽(江淹)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铁杵成针(李白)

67、莫须有(秦桧)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69、曲高和寡(宋玉) 70、开卷有益(宋太宗 )

71、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孙膑)74、一诺千金(季布)

75、杀妻救将(吴起)76、前倨后恭(苏秦)

77、不学无术(霍光) 78、三令五申(孙武)

79、呕心沥血(李贺)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81、东施效颦(东施)82、老骥伏枥(曹操)

83、有勇无谋(吕布)84、阮囊羞涩(阮孚)

85、枕戈待旦(刘琨)86、奇货可居(吕不韦)

87、拔山盖世(项羽)88、侧目而视(苏秦)

89、庖丁解牛 (庖丁) 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

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机妙算(诸葛亮)

93、笔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韩信)

95、家徒四壁(司马相如)96、焚书坑儒(秦始皇)

97、囊萤映雪(车胤、孙康)98、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99、路人皆知(司马昭)100、百步穿杨(养由基)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负荆请罪。

1、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2、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3、千金买骨

古代的国君,有一个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

(一个)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马吧。”国君派遣他去做这件事。过了多个月寻到了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

国君大怒,说:“(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

近侍之臣回答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