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看待慢就业的问题-企业如何看待慢就业

慢就业是指以较低的工作强度和较高的生活节奏为特点的新型工作模式,遭到了愈来愈多人的青睐。对企业来讲,慢就业也有其积极意义。

1、慢就业可以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力。通过减少工作压力和时间投入,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和生活享受中,这有益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同时,慢就业还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到更多具有高质量生活寻求的人材,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慢就业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慢就业模式下,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慢就业还可以增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影响。慢就业强调的是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理念,鼓励企业和员工共同关注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这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企业应当积极看待慢就业,认识到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并积极探索如何适应这类新的工作模式,以此来吸引和留住人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如何看待慢就业

关于慢就业现象的看法如下:

教育体制、国民情绪和国情是造成了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今国内三种教育缺失,性、死亡和职业生涯规划。年轻人不愿意一毕业就马上进入工作,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工作,他们仍然是处于一个待业和寻业的状况。没马上进入工作,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不景气,岗位内卷严重,毕业生难以找到满足他们心中高期望要求的职位。心中严重的落差,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观念停留在20多年前,认为出一个大学生是非常厉害的事情,所以各种灌输这种思想,导致眼高手低。

而且国内一直的教育在大学以前,都在苦逼的读书,老师一直鼓励,考上大学你就可以好好玩了,现在给我忍住。然后一旦进入大学就开始解放天性,四处玩。很大一部分玩了几年,发现自己要毕业了,发现自己好像啥也没有学到,怕进入社会,怕去工作,只能选择考公和考研。

2、家庭条件相对于过去而言改善了不少,以至于毕业生可以有一段时间的安全网,而不至于要马上为了谋生而找工作。给了许多人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何看待毕业生“慢就业”

慢就业也有它的好处:可以有时间想想和计划未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一,我们至少能够开始直面自己的未来。在不知道到底应该干什么的时候,给自己留了一段时间进行思考;

第二,有试错的机会。比如说去游学、去支教的时候,发现自己好像对这件事不太感兴趣,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一年中间至少可以做三四件事情来看自己到底真正的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

第三,去深度了解社会。为未来自己的工作、创业、研究打基础,可以说不无益处。

但也要必须避免一种情况:一直迷茫,不去行动;以慢就业为理由,实则找了个啃老的借口。那些靠父母供养,自己一无所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始终无法摆脱困境的人,终将变得越来越颓废、绝望、被动、懒惰,活生生变成一个巨婴。

发展历程

毕业即工作”的择业观在内地渐“松绑”,“慢就业族”和“待定族”正兴起。

中国教育部发布数据称,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有学者认为,在“最难就业季”的峰值不断被刷新之下,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当前形势驱使人们做出的被动选择。

“慢就业”虽是无奈之举,但暂时停下脚步,不仅能避开求职高峰,也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为人生发展做出思考与选择。

事实上,“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

伴随中国就业观念的转变,“慢就业”“间隔年”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尤为普遍。

是这样的,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 “慢就业”,这对于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大有好处,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从目前 “慢就业”的情况来看,通常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之中,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不是不准备就业,而是为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其实,马上就业获得的经济收入,对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无足轻重。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就业速度,会不大一致,“有业不就”的现象不但将长期存在,而且会呈上升趋势。现在的问题是,在舆论一直关注强调就业率的氛围下,高校、社会、国家能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或者说能不能提高对这种现象的认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