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望文生义-如何判断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指从文字表面的意义来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不是斟酌其深层次的含义。判断是不是望文生义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2.根据上下文肯定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比较分析字词的实际含义和表面含义,如果二者存在较大差异,则有多是望文生义的情况。
最容易望文生义的50个成语,快来自我检查一下吧
1.向壁虚构
例:他作画时喜欢将画框固定在墙上,俯仰奋笔,向壁虚构,这样灵感才会喷涌而出,画出境界。
向壁虚构指文章词句凭空捏造,出于杜撰。
2.旷日持久
例:学好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才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旷日持久指耽误时间,拖延很久。
3.空谷足音
例:此时已是午夜时分,周丽穿着高根鞋,独自走在深巷中,周围悄然无声,只有空谷足音和自己的心跳声,虽说是自己平时最熟悉的路,但她心中还是有几分恐惧。
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和事物。
4.不赞一词
例: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5.炙手可热
例: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原义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比喻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使人不敢接近。
6.万人空巷
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的意思是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到了大街上。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事物把许多的人都吸引出来了。常被人误用为指巷子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
7.无所不为
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一个贬义词,指没有不干的事情,什么坏事都干。可该词常被人理解为褒义词“什么都敢做”的意思,上句即是如此。
8.弹冠相庆
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显然不当。
9.不刊之论
例:这是一篇不刊之论,因而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指无须修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不刊之论”的正确义为内容正确,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0.文不加点
例:古代的文学作品多是文不加点,让人不能卒读。
“文不加点”的意思是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下笔成章,和标点符号毫无瓜葛。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11.差强人意
例: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它的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12.空穴来风
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受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
空穴来风指有了洞穴才进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13.不足为训
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14.始作俑者
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5.罪不容诛
例: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罪不容诛意思是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足以抵偿。
16.河东狮吼
例: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例句错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
17.侧目而视
例:有些人工作中刚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骄傲自满。
侧目而视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人,以表示愤怒不满或不敢正视” 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例句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18.三人成虎
例: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三人成虎原指“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19.马革裹尸
例: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
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
20.江河日下
例: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江河日下指“长江大河的水,日夜流向下游而不止。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一般用于事物的比喻。例句中误将“日下”理解为“水流一天天在减少”。
21.曾几何时
例: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身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他们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齿。
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例句却错误地理解为“在很久以前”或“过了很长时间”。
22.目无全牛
例: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3.危言危行
例: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危言危行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例句错解为“危险的语言和行为”。
24.首当其冲
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上句中,仅仅将它理解为“首先、第一个”,因此,运用是不当的。
25.下里巴人
例: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下里巴人指古代楚国的一种较通俗的歌曲,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这里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26.良莠不齐
张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
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不表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27.望其项背
例: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是“ 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句中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理解了。
28.捉襟见肘
例: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本指衣服破烂,后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与“不合身”无关。
29.火中取栗
例: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白吃苦头自己还没有得到好处。用来形容消费者,明显是望文生义。
30.涣然冰释
例: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涣然冰释是比喻相互间的前嫌、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或困难迅速克服,而不是原句所作“冰块解冻”的意思。
31.惨淡经营
例: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惨淡经营本来是说作画之前的苦心构思,后来形容苦费心思于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惨淡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容易被判断为错误。
32.间不容发
例:近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33.对簿公堂
例: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簿公堂。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不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
34.拍手称快
例: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35.不绝如缕
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
36.长此以往
例: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此以往指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37.久假不归
例: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假:借。长期借去,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
38.明日黄花
例: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努力呀!”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39.巧夺天工
例: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40.别无长物
例: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
41.细大不捐
例: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时,你却细大不捐,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不能理解为“一点东西也不捐出”。
42.石破天惊
例: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43.豆蔻年华
例: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豆蔻:一种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44.大快人心
例:最近,老王的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儿子考上了大学,下岗的妻子也找到了工作。老王乐得合不拢嘴:这真是大快人心啊!
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
45.休戚相关
例: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主语不能用于人物以外的其他事物。
46.不忍卒读
例:网络小说多有言过其实者,文笔太差让人不忍卒读。
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47.山高水低
例:每逢锣鼓比赛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含贬义。
48.不以为然
例: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往往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含轻蔑意味)。
49.无所不至
例:老师们早出晚归,问寒问暖,对我们的关心简直是无所不至。
原指没有什么达不到的地方,后指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坏事都做。即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指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50.五风十雨
例: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恶劣,五风十雨,需要有新的政策选择,才能实现持久的增长。不能形容环境恶劣。望文生义了。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从“教”字的解读说说“望文生义”的问题。
含义是指字面理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望文生义。
含意是指判断理解,也就是通过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对文字、语句背后的意思进行理解。
两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带不带情感色彩。含义是理性的,符合社会通行的道德、习惯的规定,不同的人来看同一个词语的含义,得出的结论大体相差不远。比如法律的含义是什么?绝大多数都会明白法律就是规则。含意是感性的,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方或者经历过不同的事件之后来看同一个词语的含意,得到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比如法律的含意是什么,不同的人得出的答案就不同,老实人可能认为含意就是要遵纪守法,不能犯罪。不老实人可能会认为含意就是他妈的跟老子过不去,让自己十分不自由。犯罪的人可能会想到监狱和受刑罚……等等,五花八门。
我曾经有蛮长的一段时间使用微信的时候一直是写的繁体字。一些不熟悉的朋友以为我是台湾或者香港人。其实我是如假包换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小学的是汉语拼音和简体字。那必然有人要问为什么使用繁体字呢?首先是从小爱看书。看着看着就看到不少繁体字的书。不仅来自于港台,当年也还是有不少解放初甚至民国时期留下的书籍可以看到的因此不陌生。好在《新华字典》上自带一个非常好的简繁体对照表。看看也就会个八九不离十了。繁体字写起来确实也比较费劲,也没有必须要写繁体字的必要,所以也就一直停留在能看不能写的阶段。
有了孩子以后教孩子识字,越来越感觉到在教识字的时候能够把汉字造字的“六书”知识放进去就会更加容易地帮助孩子不仅认知而且觉得有趣而记得住,效果更好。所谓“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六书”当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象形和形声了。孩子们学字基本上都是象形开始的,比如日月山水。识字渐渐增多以后发现了偏旁部首的奥秘就一下子识字量暴增。而绝大多数都是形声字。而汉字简化过程当中很多字和部首都已经从原来的象形抽象为了符号。把原来从不可拆解的“文(纹)”向若干个“文”结合成为“字”的过程掩盖了起来。成为了密码般的符号堆砌。而繁体字中一部分字还能认出其构字成分的原来意义因此相对可能好理解一些。感谢新科技,让我这样只会汉语拼音打字而不懂得繁体字常用的注音/仓吉等等输入法的人也能轻松打出繁体字来使用。而在使用过程当中进一步了解到如果能够从保留文字本源更好的甲骨文里解字更好!太夸张难度太高了是不是?那篆书也可以。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看到过一篇文章从“教”这个字的拆解讲了一些看法:
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是不是?其实,甲骨文里的“教”并不是这个写法,甲骨文的“教”字左半部分并不是孝顺的“孝”字,而是上面一个“爻”,下面一个孩子的“子”字,右半部分也不尽然是一个“文”字旁,更像是父亲的“父”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隶书,“教”字基本上都保持这个形状。
也就是说“教”字的左边原来根本不是个“孝”字。“不孝不教”这句话我似乎也没有查到可靠的出处。所以虽然“教”字后来不知道被哪位圣王给改成现在这个样子。大概是为了教化的需要。但毕竟已经偏离了“教”的本意。这一改,教育的主要思想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孩子孝顺,作个孝子,就成了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至于文化的教育,当然也要学,不过仅从字上看,那也已经沦为偏旁,似乎处于次要地位了。当然,“孝道”从古至今一直非常重要的内容,于社会和谐,统治稳定来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孝道是必须要通过学这一过程才得来的吗?换言之,孝道是教育的本质吗?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吗?这里我要打上三个问号。我先搁一句话在前面,也是我们有必要搞明白的一点,即教育除了“孝顺”这一基本诉求外,它还承载着人类思想的开化与进步,我们不可顾此失彼。用现代字体去牵强附会地过度解读一个汉字的意义当然也是不好的。只有我们在了解更多说文解字知识之后才能不被误导。
认识了“教”字,我们再来认识下“学”字,金文里的“学”和“教”字有着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上方都有一个“爻”字,这说明了所“学”和所“教”的内容是相同的。什么是“爻”呢?《易经.系辞》里有一句话说:“道有变动,故曰爻”也就是说“爻”是“道”的变化。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古代占卜算卦的算筹。“学”字比较形象,好像一个小孩子(“子”字)进入到学堂(“宀”字)里学习。
知道了“教”和“学”,最后我们再认识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就是“觉”字,教、学、觉这三个字在金文是最亲密的,其共同特点是上面都有一个“爻”字。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我想一个“觉”字就可以概括了!《说文》中解释说:“觉,悟也”,觉是觉悟、觉醒的意思。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字,甲金文里的“见”字自像一个睁大眼睛的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睁大眼睛”之状态在这里充分表现了心有所触,眼前一亮的顿悟之态!
学习《说文解字》是不是很有意义?这样学来的字是不是还容易忘记?会不会容易被望文生义的误导?我想大家都已经有了判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