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如何组织精准扶贫活动-面试如何组织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一种旨在解决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的扶贫政策。在组织精准扶贫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明确扶贫的目标和范围,然后肯定扶贫的对象,并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改良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还需要定期检查和评估扶贫的效果,以便及时调剂策略和措施。还需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贫困,并实现可延续发展。

三支一扶支教面试具体考些什么呢?

以下是往年支教面试内容,供参考:

1、支教是件既权钱又费力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去。

2、支教的地方条件十分艰苦,你是否清楚支教所存在的困难,认为之前就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在西海固,很多孩子都比较害羞内向,你如何接近他们,让他们敞开心扉。

4、到西海固以后,你在一个问题上与大家有分歧,并且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团队错了,你是对的,你会怎么办。

5、在团队中,大家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问题的观点态度不一致,并且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你会怎么做,你认为坚持与放弃哪一个更重要?

6、在支教过程中,见到当地的老师对学生实施粗暴的教育方式,你怎么办? 7学生对你的依恋程度越来越深,离分别的日子近了,你怎么办?

7、在当地,我们的生活及老师的生活,将会明显好于学生,特别是在饮食上,但是有规定称不能把吃的给学生,你怎么办?

8、你觉得山里的孩子们需要什么?你认为自己能为他们带去什么?

9、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有“网红县委书记”之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日前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在扶贫过程中,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对此,陈行甲要求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南京日报北方: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升米恩、斗米仇”的说法,但做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公开指称“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却明显不妥。一者,县委书记代表自己,也代表政府,此言论从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二者,县委书记也好,政府也罢,不是为了让贫困户感恩才去扶贫。将感恩教育当成扶贫的工作内容,是对精准扶贫的误读,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误读。

当然,贫困户受到帮助之后,是需要感恩。但这就不是县委书记该操心的事了!

@中国青年报朱昌俊:陈行甲这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公开信,相信当是出自真心。信中所揭露的一些贫困户的心态与扶贫现象,或确实在当地存在。

但是,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政府扶贫,乃是基于基本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扶贫不是对贫困户的施舍,贫困户脱贫、享有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也是其自身的一项公民权利。若要求贫困户对政府扶贫有感恩之心,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感恩之心就不配接受扶贫?显然不是。再说,若干部都怀着收获感恩的心态去扶贫,不仅是一种责任与权利关系的倒置,扶贫工作恐怕也难以精准化。

现实中确实不排除一些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消极心态,但这正是扶贫要致力解决的真问题。陈行甲在公开信中也提到,“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但是显然,感恩是达不到这一目标的。须知,贫困户产生消极心态,固然与个体的精神状态有关,但与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方式也难逃干系。如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当然容易引发一些人产生惰性,并割裂政府脱贫帮扶与贫困户自主脱贫的联系。

有必要正视的一点是,政府扶贫本不该预设贫困户都具有高道德水平和上进心。而且,一些看似个体层面的消极心理之形成,与区域性的生存条件、权利状况息息相关。要纾解“精神贫困”本就非一夕之功,对贫困户“怒其不争”,并不解决问题。针对千差万别的贫困户状况,予以有效帮扶,也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至于扶贫工作中出现一些干部比贫困户更着急的现象,也要反思扶贫的工作方式与干部的考核制度设计问题。工作方法对了,激励机制恰当了,就不会因个别情况否定官员的扶贫绩效,也难以让一些贫困户“我掐着你玩”的心态得逞。

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艰难之一表现在,一些地区的贫困不是仅仅通过个体努力和地区的协同发展就能脱贫,而是必须有赖于外界从资源投入到权利赋予的精准满足。若仍过于强调贫困户自身原因,强调贫困户应有感恩心态,就有可能形成“贫困就是穷人的错”的治理幻觉。

如何调动和激发贫困户自身的脱贫积极性,确实考验着精准扶贫在现实中的实施智慧。只强调感恩,显然无法实现扶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