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如何运用强化理论知识-老师如何运用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一种学习理论,它认为人类行动是由其结果或嘉奖驱动的。老师可以通过提供正反馈和嘉奖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动,并使其更容易记住知识。老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负反馈和惩罚来纠正学生的毛病行动,并帮助他们了解正确的行动方式。

如何应用强化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有关动机的理论提供了很多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成就动机理论指导之下的外部强化、成就动机训练及归因训练是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下面将根据不同的案例以及我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具体阐述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

魏书生老师的一堂古诗课让我记忆深刻,讲解的课程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古诗二首—绝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在感知阶段,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转自互联网)

与此异曲同工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的一个课堂,在美国的一堂历史课上,上课铃响后,教师装扮成乔治.华盛顿的模样走了进来。他完全是18世纪的装束,头戴假发,手拿木槌。他庄重的坐下,敲了一下木槌,然后说,“现在,我开始主持立宪会议。”学生在上课之前也准备了很长时间,每组2、3名学生组成,各组分别代表美国原来的13个州。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了解自自己所代表的州、殖民地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条例下的美国等有关内容。两天前,教师曾对每个小组进行了个别指导,告诉他们每个州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立场。课堂采用讨论形式,每个小组阐述所代表州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立场,在阐述过程中,教师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准确性、所代表的州的实际利益的恰当性以及内容的组织和表述等方面进行评分。(转自互联网)

相比材料一,我在小学学习这首古诗时,只是单纯的背诵,并未感觉的诗句中所描述的景色,更没有形象的画面印象,相信有这么美的画面,感染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精力集中。通过使用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内容呈现方式,满足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内部动机。

材料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学,同时穿插学生的自我发现学习,学生自己收集、加工、分析信息并加以呈现论述,在此过程中发现本身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自我奖赏,自信心增强,同时辅以教师的及时反馈,以此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我曾经做过几个家教,有高中生和初中生,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下的教材设计,相比课改之前的教材,新课标教材更注重课堂导入,在数学与生物的每章节前大都有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提出,问题通常是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无法接受或者是与学生原有认知相矛盾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内部动机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形成一种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疑虑、矛盾、惊讶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问题要难度适宜,研究表明,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只有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问题情境的创设才是有效的。

三.提高自我效能感,消除无力感

魏书生老师在讲座中非常幽默的描述他跟学生之间的对话,老师让学生写作文,学生抱怨不会写,老师就一再的降低作业目标,最后让学生们用圈来代替不会写的字,这听上去有点夸张,像开玩笑,但是其中蕴含着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学习任务,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避免失败经验,而且魏书生教师鼓励学生横向比较,告诉倒数第一的学生向倒数第二努力,而不是拿成绩不好的学生与成绩优秀的学生比较,这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措施。还有一点是在学生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教师给予了很好的示范,魏书生在带领学生参加完实践活动之后,要求每位同学把游玩的风景和心情写下来,可是学生们并不买账,说不会写,魏老师则把自己写的展示给大家,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们会理解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描述周围的事物,自我效能水平提高。

四、进行积极的、现实的归因训练

在高中学习时,每月都会进行一次考试,考试之后除了弄明白错题错的原因之外,老师还会把每个学生的成绩起伏画成折线图,比较前后成绩的变化,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月总结,主要包括成绩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以后的学习计划,这就体现了成败的归因理论。在老师看完每位同学的总结之后,会与部分同学进行谈话,尤其是差生,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指导。

通常在高三理科班复习中,男生的成绩会在很短时间内有很大提升,而部分女生在物理等学科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女生会把这归结于能力问题,多次受挫之后产生习得性无力感,甚至放弃物理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这时候应消除学生的消极归因,同时应该让物理课程的老师给予单独辅导,在学生获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相信凭借努力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五、创设宽松平和、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有效的组织竞争和合作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要的前四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是可以满足的,而自我实现需要是成长性需要,是永不满足的。首先教师的爱通过眼神、语言、形态表达,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被尊重,获得愉快的感觉。再次。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和小组之内的协作,使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竞争情境可以是促使学生进行能力归因,认为竞争的成功直接跟自我能力有关,因此积极努力,学习热情高。合作情境使学生之间互相依赖,在共同努力中争取集体成功,因此学习积极性也会很高。

六、运用强化理论,有效的进行表扬和惩罚

普雷马克原理证明,表扬和惩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外部动机。在整个的中小学阶段,表扬和惩罚从未间断,包括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如期末考试的奖状奖品,以及变化时间间隔的强化,如课堂中的不定时的测验的教师反馈。表扬和惩罚是运用最多的强化方法,但是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布洛菲(Brophy,1983,1986)总结了有关表扬的文献,提出了有效的表扬应具备下列关键特征:

①表扬应针对学生的良性行为;②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何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③表扬应真诚,体现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关心;④表扬应具有这样的意义,即如果学生投入适当的努力,则将来还有可能成功;⑤表扬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努力并受到表扬,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项任务,并想形成有关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因此要正确运用动机理论,就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述如何运用强化理论促进学生学习。

运用强化理论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的方法是:利用个性、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及时反馈、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

1、利用个性

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所采用的强化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

幼儿期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对孩子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

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

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价告诉他。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

在孩子表现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即使老师仅仅以点头或微笑的形式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的简单反馈,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或反应漠然,那么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

4、用消极强化替代惩罚。

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正面性来说,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以强化理论中的消退法来取代惩罚的方法,更多地发挥强化的作用。

强化理论对当今学校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的不断强化,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可以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