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行为-如何看待烧钱式教育
烧钱式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投资大量资金来提供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某些情况下,这类方式可能会带来良好的学习成果,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对烧钱式教育的看法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投资,由于短时间的投入可以带来长时间的回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类方式过于昂贵,并且可能会致使资源分配不均,从而削弱了其他学生的教育机会。
烧钱式教育还可能致使教师的教学负担加重,由于他们需要承当更多的教学任务和责任。另外,这类方式也可能会致使教育资源浪费,由于有些学校的教育设施和课程可能其实不合适所有的学生。
因此,对烧钱式教育的看法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估,既要斟酌到其带来的好处,也要斟酌到其可能产生的问题。烧钱式教育并非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应当与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家长的哪些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
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等行为都是毁孩子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父母会毁了孩子?有以下10种做法的父母要注意。
1、物质无限满足
很多家长对自己过于“吝啬”,对孩子过于“大方”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这些学生中,有一半的家庭人均收入没有达到当地人的平均水平。
而一些经济情况不错的家庭,则更是“财大气粗”,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
事实上,在物质享受上为所欲为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寒门逆子、纨绔子弟,他们少有责任心,爱讲排场,比阔气,而且等他们长大后,不知节俭为何物,更不会理财。
2、语言暴力
很多父母在气头上的时候,容易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
虽然事后也会后悔,但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没办法收回了。
而孩子听到这些话后,自信心完全被击碎,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个笨孩子,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一个不爱动脑子的笨孩子。
而且,父母不要指望用粗暴的语言就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相反,这反而会让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
长期被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沉默,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什么事都不会再与家人分享。
3、控制孩子
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人生只属于他自己,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一旁协助,但不可以强迫孩子活成你自己心中的样子。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种话,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觉得将来有出息养父母是自己一生的使命,从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喜好和任务。
这样成长的孩子,该有多累。
4、父母当孩子面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
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
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
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
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
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5、偏心
当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
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32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
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6、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
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
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7、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
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
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孩子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孩子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孩子的提问。
8、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眼光。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9、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自己与孩子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
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10、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而把孩子说成了“豆腐渣”。
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我觉得利大于弊。虽然短时间内会有人不适应,但不是孩子不适应,多半是家长不适应。
就个人经验来看,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一考定终身”和很大程度上的“炒作跟风式”补课。
1,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而且流动性很大,对学生的补课也仅限于讲完拉到。除非个别在职教师,大部分人的教学水平真的够呛。
2,有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因为常年参加补习培训,反而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还有一些孩子甚至不会独立地写作业,更不会独立思考,一有问题就想问老师。
3,还有一个最客观的事实,那些高考状元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去上课外辅导。在学习这件事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体差异才是至关重要的。拿我们那一代人来讲,身边比较优秀的同学都没上过什么补习班。
打个比方来讲,学校教育才是主食,课外补习只是零食,而且很多还是没有质检过的零食。如果把零食当主食吃,那孩子能健康吗?
从长远角度来看,取消这些课外培训机构并且禁止老师课外补课,只是其中一环。还应该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而且需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不能只让老师多付出,却没有相对应的回报)
此外,如何解决城乡,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师资配比,尽量做到公平,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大问题。
总之,个人赞成这样做,但此举势必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他们估计是很反对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