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尊称书记员的人-如何尊称书记员
尊重的书记员,是依照国家相干法律规定的称谓。书记员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内从事司法行政事务工作的人员,包括担负记录、投递、接待等辅助工作的司法辅助人员。对书记员,我们应当以“尊重的书记员”来称呼,以此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
沆瀣一气的四字成语解释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整理的沆瀣一气的四字成语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注音hàng xiè yī qì
典故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释义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坏人聚在一块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相反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押韵词厘奸剔弊、去就之际、拯焚救溺、窃语私议、极天爬地、奉为圭璧、一天一地、震天撼地、心中芥蒂、呼天唤地、......
成语故事
崔柯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释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带贬义,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故事: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点评
崔瀣榜上有名,就去拜见恩师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沆瀣一气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带贬义,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举例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成语例举
◎ 谭素英被揭出来了,但曾包庇过她的人,甚至与她沆瀣一气的人还在。
◎ 蒋峰随即布置扩大侦察范围,依法对中院经济庭近年来审理的'案件逐一过堂,很快查明经济庭原庭长夏金海、书记员张国洪与审判员徐中辰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
◎ 是更年期提前隐到她的身上,成心来与这个春天沆瀣一气吗?如果那样的话,更年期可就太难以标明流年了。
沆瀣一气造句
1、这三个沆瀣一气的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
2、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这两人沆瀣一气,暗中勾结,挪用了公款。
3、一月,智利公平竞争委员会发现,国内三大制药企业掌控着90%的市场份额,他们沆瀣一气使得全国200余种药价涨价近五成。
4、父子两人是先后任的县官,却沆瀣一气地搜刮民财,贪赃枉法。
5、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6、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7、有时候警察和强硬分子沆瀣一气。
8、他们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正是一丘之貉。
9、你是英雄,他是好汉,沆瀣一气,令人佩服。
10、通过与政客沆瀣一气,他就能够通过商谈而获得他在在市场上永远无法得到的垄断地位。
11、外部利益跟内部的代理人沆瀣一气,用错误的理由反对能源开发项目。
12、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13、他们两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镇上的人总是避而远之。
14、他没有停下笔来叙述巴基斯坦内部是如何与极端分子沆瀣一气的。
15、这些报告最令人恐慌的地方是巴基斯坦军方情报机构和班沆瀣一气。
问题一:古代孔目是什么官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如严庄曾为安禄山之孔目官,孔谦以魏州孔目官为度支副使。
中文名
孔目
定义
档案目录
出现
唐
出处
《答智蒋州事书》
综述
“孔目”之意,据宋人胡三省说:“孔目者如一孔一目,无不经其手”。宋以后渐不用此名,独翰林属官有孔目,北宋於三馆书院设孔目官,掌管图籍。南宋设都孔目、副孔目,秘阁设都孔目,副孔目2人,管理图籍。清代翰林院设孔目,满、汉各1人,从九品。
问题二:孔目是什么意思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如严庄曾为锭禄山之孔目官,孔谦以魏州孔目官为度支副使。“孔目”之意,据宋人胡三省说:“孔目者如一孔一目,无不经其手”。宋以后渐不用此名,独翰林属官有孔目,北宋於三馆书院设孔目官,掌管图籍。南宋设都孔目、副孔目,秘阁设都孔目,副孔目2人,管理图籍。清代翰林院设孔目,满、汉各1人,从九品。
问题三:历史上的孔目是什么官职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
“孔目”之意,据宋人胡三省说:“孔目者如一孔一目,无不经其手”。宋以后渐不用此名,独翰林属官有孔目,北宋於三馆书院设孔目官,掌管图籍。南宋设都孔目、副孔目,秘阁设都孔目,副孔目2人,管理图籍。清代翰林院设孔目,满、汉各1人,从九品。
问题四:翰林院孔目是具体做什么工作的清代翰林院孔目,如果是满员的话(满洲八旗出身者)为从九品,汉员的话为未入流。
孔目官吏名。唐朝始置。诸府州及方镇皆置孔目院,设都孔目一员,下设孔目若干,掌文书簿籍或财计出纳之事。因军府细事皆经其手,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集贤书院曾置,一人;左右神策亦各置二员。太常寺、宗正寺等亦置。宋朝置为吏员。学士院、三司、开封府、殿前司、马步军司、浮文院、三馆均设,掌稽核文簿。金朝设于司、府等官署。地位高于一般吏人,掌呈覆纠正本案文书之事。明朝置为翰林院首领官,未入流,掌传达、文移、会计、簿书之事。建文(1399-1402)中曾为典簿。成祖即位,复旧制。清置于翰林院下典簿厅。顺治元年(1644年)置汉员一名。十五年定满、汉各一名,满员为从九品,汉员为未入流。与典簿共掌章奏文移。
问题五:什么是官什么是吏我们一般人说到“官”“吏”,大都以为他们是一回事――顶多也就官职大小的区别。然而,事实上,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从他们之间的区别中,我们还可以隐略看出现代官僚制度的萌芽。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这几方面:
首先,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吏的身份,从元杂剧中角色的相互称呼中也可以看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吏见官时虽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讲话的;自然,书吏之间一般以兄弟相称,却断断不可称县令为兄弟,“县令哥哥”这样的称呼绝对听不到。换言之,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古代的官场中有“官”和“吏”的区别。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比如那些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公务员中间阶层群体,可以看做现代的“吏阶层”,是相对于官而言。
其次,他们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所谓“一朝把权握,便将令来行”是也。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所谓“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是也。如果我们不嫌牵强的话,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最后,是他们的不同归宿。这归宿简言之就是官流吏留。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然,用清人阮葵生的话说“吏则土著世守”(《茶余客话论吏道》)。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即去,而吏扎根在此,老子做完儿子做。这种不同的归宿,其好处在于:因为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因为是当地的,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 *** 。
问题六:古代一品官和九品官相当于我们现在什么职务?一品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品是县委书记员或者是监狱狱警
问题七:宋朝提辖是什么官大宋工部兵器监提辖官,为从六品的官员,副提辖为正七品的官员提辖,鲁智深曾任此职,为宋时一州或一路所置武职中提辖兵甲者的简称。编制在30人上下,应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或武警中队长。
问题八:最大的官为什么是什么职位?各个朝代不一,这里说一下清朝的 清朝官制 (总表) 文京内官 文京 外官 武京内官 武京外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总督(加尚书衔)、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内阁学士、军机处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副将。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
土游击。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步军副尉、步军校。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从七品 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土州判、州判。 七品典仪。 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正八品 司务、司库、协律郎、国子监学正、太医院吏目。 土县丞、县丞、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厅学正、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教谕。 外委千总。 从八品 五官挚壶正、典簿。 训导、盐运司知事。 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府厅知事 各营兰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孔目外郎、司狱、司晨、医士、鸣赞待诏、钦天监博士。 仓大吏、吏目、巡检......>>
问题九:水浒传中,差拨,都监,团练,孔目,统制各是什么职位呢?水浒称谓种种
《水浒传》中以郓城押司宋江为代表,不少好汉在衙门中都混得个一官半职,鲁达为提辖,武松为都头,等等。这些职位大体是什么级别?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如何?请看下文---
其实,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曾有过官职的地位都很低,大多属于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既使在梁山泊受招安并征方腊得胜还朝之后,封官位最高的宋江也只落了个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种管,按现代说法充其量仅是个独立团团长。
太尉
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阶的最高一级,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元帅,一般作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但在《水浒》中,高俅的职位大体相当于军机大臣,或类似国防部长一级。
教头:
林冲为80万禁军教头,其他在宋时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位列都教头之后,都教头仅为中下级军官。按现今说法,教头略相当于营级干部。
80万禁军教头是作者的夸张,实际上没有这一称谓。
提辖:
宋时一路或一州所置武职中提辖兵甲者的简称,略相当于现在的排长。
孔目:
始于唐,宋代内外衙置多设此种史职,任检点文字之责,相当于股级文职干事。
押司:
宋代官衙门中的史员,负责办理案牍等各种事务,为低级事务人员,位列孔目之下,相当于现在的副股级干部。
都头:
武松、雷横皆司职都头唐时部帅称都头,宋缩小了都编制,降为指挥使之下的下级军官。州县的捕快头目也称都头。武松相当于连职。
制使:
原意是皇帝所派出的使者。杨志谓制使,可理解是朝廷派出办理公务的官员。
节级:
日行千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居此官职,为低级武职人员,下管25人左右,相当于副排职。
虞侯:
陷害林冲的陆谦及与杨志共同押生辰纲的两位公差皆司其职,为低级武官,也作官员的侍从之称,相当于排级左右。
知寨:
小李广花荣司清风知寨,相当于镇长。
观察:
侦破生辰纲案的何涛为观察,此职位实际很高,唐以后借称一般道员,《水浒》中的何涛相当于警长。
都监:
陷害武松并被血溅鸳鸯楼的孟州兵马都监张蒙方司此职,双枪将董平、镇三山黄信也为梗马都监,掌管州府的军事司务,大体相当于城防或保安司令。
保正:
晁盖谓保正大体相当于村长。
巡检:
大刀关胜曾任蒲东巡检,此职始于宋代、主要设于关隘要地,以镇压人民反抗为专责,职位略与都监相当。
太守:
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武帝时改郡为太守,唐以后太守已非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两代则专称知府。
知府:
至明代才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相当于的区专员。
知州:
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愿意为暂行主持本军州事务。明清始以知州为粥的长官名称。
知县:
相明当于县长,明代始正式为一县的最高长官。
府尹:
明代应天、顺天设府尹,宋代无此官职。...>>
问题十:清朝所有官职,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总督(加尚书衔)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统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使、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带官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司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