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外部碎片问题?-如何克服外部碎片问题
在软件开发中,外部碎片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挑战。它指的是系统中的外部依赖项未正确处理致使的问题。要克服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确保所有依赖项都已正确安装并配置:这可以通过使用包管理器或构建工具来实现。
2、 使用模块化和版本控制:通过将代码分解成可重用的模块,并使用版本控制系统(如Git)来跟踪和管理这些模块,可以减少外部碎片问题。
3、 编写测试代码:编写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可以帮助检测和避免外部碎片问题。
4、 使用容器技术:通过使用Docker等容器技术,可以在独立的环境中运行利用程序,从而避免外部碎片问题。
5. 建立延续集成和延续部署流程:通过建立延续集成和延续部署流程,可和时发现和解决外部碎片问题。
6、 采取统一的技术栈:通过采取统一的技术栈,可以减少不同环境之间的差异,从而下降外部碎片问题的产生几率。
老喻人生算法笔记22 情面:坚决行动的混球思维
上一讲,我们讲了怎么作决策,我给你介绍了双我决策。这一讲,我要跟你讨论,我们行动时遇到的人生难题:情面。我们总会给他人留有情面,但这常常让我们在应该行动的时候犹豫。
可有一类人,他们却没有这个问题,丝毫不受情面的影响,朝着自己要的方向坚定行动,甚至看起来有些“混球”。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很多做决策者的人都是“混球”。
早些年,巴菲特在生活中就是个典型混球。孩子遇到车祸,回家告诉他,他头也没抬,第二天才想起来去问候。他自己赚这么多钱,可他女儿连彩电都买不起。被他收购公司的创始人,希望保留极少一部分股权作为家族纪念,他也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乔布斯混球的那一面更是世人皆知,他还被称为“地狱来的老板”。
同样有混球那一面的,还有谷歌的创始人佩奇。
2001年,他不顾高管的反对,突发奇想要解雇掉所有的项目经理。他就当着 130 多位同事的面,直接宣布炒了所有项目经理的鱿鱼,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通知。
那混球和领导者有啥关系呢?是不是因为人家厉害了,所以有资格当混球?
不,我要说的是,混球思维,恰恰是这些决策者的秘密武器。
为什么这么说?
要理解这件事,让我们先绕一个大圈儿,了解一下大脑内部一个非常有趣的秘密机制。
几十年前,认知神经科学家加扎尼加博士思考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大脑拥有各个独立运作的系统,是不是意味着大脑有统一的意识?”通过长期研究,加扎尼加终于发现,大脑接收到的外部信息是非连续的碎片,就像一张张独立的图片一样。
那我们连贯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发现大脑里有一个叙述系统 , 他把这个系统命名为“诠释者”,它会编造故事,把碎片的信息组成有逻辑的故事。就像把图片连续播放,变成了电影一样。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故事看起来自圆其说,它还可能篡改事实,强加不存在的因果联系。
所以,你我在大脑里的统一意识,都是经过“诠释者”艺术加工过后的剧本。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毫无觉察地被这个“诠释者”支配着。
我们的意识、感觉,其实是大脑加工后的“错觉”。 正因为如此,往往越聪明的人,越觉得能理解这个世界的人,就越容易自欺欺人。
但是有混球思维的人,却能不按套路出牌,不屈服于大脑中“诠释者”安排好的剧本。
混球们不欺骗自己,做事不管不顾,敢于死磕,没心没肺,神经粗壮。因为这些看起来很没道理的缺点,他们反而拥有了某种“超级理性”。
这种超级理性,能让混球们克服很多普通人常会犯的非理性错误,我把它称为大脑的“先天免疫”。
混球思维的七种武器
混球思维包括以下 7 个特点:
从不维护自己的正确;
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从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
从不忌讳残忍的坦诚;
从不同情自己的遭遇;
从不停止疯狂的探索;
最后一条,特别重要,这是有混球思维的人和真正的混球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永远追寻伟大的意义。
这七个特点, 就是“混球们”的七种超级武器 ,下面我们就一个个来看。
第一种武器:从不维护自己的正确。
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他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在公司开会,乔布斯经常骂别人的想法是一堆屎。有的想法即使被他骂过,如果他后来认为那个想法的确很好,仍然会采用,绝对不会维护自己的威严和正确。
对于决策者而言,这一点至关重要。就像行军打仗,发现走错路了,就立即转向,毫不迟疑。
乔布斯就曾经很果断地砍掉了个人数字助理产品“牛顿”。他作决定时毫不在乎自己的面子,一些别人看起来很艰难的决定,对他而言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其实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败在这件事上。比如说古代的项羽,打了败仗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现实生活中,犯这种错的人也无处不在。尤其是对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他们往往会付出很大代价。
第二种武器: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但是对于“混球”来说,他们天生就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拿巴菲特来说,他认为他投资生涯最重要的财富,也是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部记分卡。
什么叫内部记分卡?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打分。相对应的就是外部记分卡,就是外界给你的打分。我们不是不需要评价,不需要反馈,不过差别在于你以那个评价为自我挑战的准则。与其听从外界,巴菲特认为听从自己的内心更重要。
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独立,有主见,不在乎他人的意见,甚至有点自私或者独断,可能有一些混球的地方。表面看来是性格的区别,但其实是评价体系不一样。
第三种武器:从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
我要说的不是混球们自己的情感不会受波动,乔布斯就很容易发怒,不过这是他的武器。混球们是不容易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
优秀的运动员们都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著名围棋手李昌镐有个绰号叫“石佛”,就是说他下棋的时候面无表情。据说有次比赛,记者给李昌镐拍了一百多张照片,洗出来一看,全都是一个表情。
其实“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最早的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它出自《庄子》里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的时候流行斗鸡,齐王请人训练斗鸡。有位高手花四十天,终于培养出一只鸡,这只鸡不叫,像个木头鸡,收敛了全部精神,把别的鸡全吓跑了。
这只木鸡就是斗鸡里的战斗鸡,不受他人情绪波动的影响,就是竞技的最高境界。
第四种武器:从不忌讳残忍的坦诚。
极度坦诚,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沟通方式,虽然经常很残忍。
哈佛大学一位叫罗伯特·凯根的学者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在公司其实是干两份工作,一是本职工作,二是去社交和处理关系。
像达利欧这样的混球就觉得,干吗浪费时间在这儿呢?所以像桥水、谷歌这类公司,就建立了“极度坦诚、极度透明”的企业文化。
第五种武器:从不同情自己的遭遇。
混球几乎不会有“自怨自艾”的情绪,这令他们在困境中极度乐观。
有一次,埃隆·马斯克的 Space X 公司又遭遇了火箭坠毁,一群人在酒吧借酒消愁。大家心里都明白,公司的钱顶多只够再试一次。虽然马斯克也为财务状况心烦,但他还是表现得非常乐观,设立了新的目标,希望 6 个月后重新发射。
第六种武器:从不停止疯狂的探索。
混球一旦设定了目标,就敢于进行疯狂的探索,即使很多是看起来不能完成的任务。
在研发特斯拉电动车的过程中,电池太重,有一种方案是用铝代替钢,来减轻车身重量。但当时北美生产的铝车身板材不成熟,带来了很多麻烦,团队想放弃。但马斯克毫不妥协。马斯克说:“我知道我们一定能够做到,只是花多少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马斯克似乎总能完成常人不敢想象的事。他有一个特别值得分享的方法,用来实现这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去考虑“实现路径”,而不是争论“是否可行”。
这样你就不会被问题吓倒,而是能回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思考。就像马斯克说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这些混球之所以敢如此笃定,就是因为他们明白这样一件事。
佩奇也说过:“好的点子在被实现之前,人们总觉得那很疯狂。”而混球们从来不畏惧疯狂。
第七种武器:永远追寻伟大的意义。
我说过,这是有混球思维的决策者,跟真正的混球最大的区别。
就像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作家阿什利·万斯就曾经这样评价马斯克,我觉得是对有混球思维的人很好的一段描写,他写道:“马斯克是有情有义之人,他以一种史诗般的方式呈现喜怒哀乐,他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己改变人类命运的使命。因而难以意识到他人的强烈情绪,以致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被掩盖,令他显得冷酷无情,没有顾及个体的想法和需求。而很可能正是这种人,才能将太空网络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这也正是我在混球思维这一讲想表达的。
本讲小结
想想看,你我在现实中,仅仅为了情面,为了维护自己的人设,放弃了多少追逐梦想的机会啊。
混球思维并非鼓吹一种“横冲直撞”的能力,而是强调一个人如何最大限度地燃烧自我,拥有某些 “反人性”的超级品质 , 但不失人性 ,从而成为一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混球”。
思考题
你自己是一个有混球思维的人吗?或者你身边有这样有混球思维的人吗?
划重点
混球思维的七大武器:
1.从不维护自己的正确;
2.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3.从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
4.从不忌讳残忍的坦诚;
5.从不同情自己的遭遇;
6.从不停止疯狂的探索;
7.永远追寻伟大的意义。
如何提升自身的行动力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生活中,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 全神贯注地专注在你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不论是学习,工作,思考,还是 娱乐 。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奢侈品。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的脑子总是在转动,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这就导致了,他们特别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就是 「想太多」。
比如:
想集中精力工作,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让自己分心;
遇到一点点小事也会想很多,常常翻来覆去地想,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睡眠;
往往存在「选择困难症」,特别不喜欢作出选择,因为他们总会对选项颠来倒去地思索、权衡,耗费大量精力;
以及,生活中总是下意识地对很多东西保持警惕,遇到一件事情时,第一反应永远是「会不会有问题」……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脑子转得很快,想问题也很全面,显得很「聪明」。
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感觉,其实非常非常地痛苦。
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脑力和精力,都用在应对这些脑海里不自觉产生的想法上,于是, 在每天的生活里,几乎都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之下。 因此,即使每天没干什么,也特别容易感到疲惫不堪。
尤其是当他们需要作出决策、采取行动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打个比方,正常人可能有80%的精力可以用在行动上,但他们只有30、40%的精力可以用,而这部分精力,还要跟占据了50%、60%脑力的「胡思乱想」作斗争。
所以,这些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总是想很多,但经常困在自己的思绪里面,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非常少。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 「过度思虑」 (overthinking),它还有一个更加常见的名字,叫做「精神内耗」。
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在一个内向、敏感的人身上,会更加容易产生。他们也的确是精神内耗的主要受害者。
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的困扰,那么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我的经验和心得。
首先还是聊一聊,为什么会有精神内耗的现象存在呢?
第一个因素,是 过度活跃的 DMN。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我们的大脑,在什么也不干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在运转的。这时,大脑的运转模式,就叫做 默认模式网络 (Default Mode Network,DMN)。
DMN 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把大脑后台零碎的信息进行梳理,把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信息进行重新激活。用计算机的术语来说,就是对大脑进行「索引」(Indexing)。
所以,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大脑其实也是在持续耗能的,大约保持在日常耗能的20%左右。就是因为这个原理。
同样,DMN 比较活跃的人,他们的长时记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往往也会比常人好一些,原因也就在于此 —— 因为他们的 DMN 更活跃,因此整理信息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但问题在于:DMN 涉及的脑区,跟负责「自我与他人」及「 情感 判断」的网络所涉及的部分,是高度重叠的。
也就是说:DMN 更活跃的人,他们也会更容易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及注意到「不好的地方」。这给了他们一种很大的优势:共情能力更强。
但反过来,这也带来了一种巨大的问题:精神内耗。
一方面,DMN 的过度活跃,使得他们在专注工作时,仍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因为 DMN 会不断地跟专注网络(Task Positive Network,TPN)争夺注意力资源。
另一方面,当 DMN 不受 TPN 的钳制时,就更加「放飞自我」了。它会源源不断地把记忆里各种负面的想法输送到意识里,不断地提醒自己它们的存在,不管它们是大的、小的、过去的、未来的、长期的、短期的、严重的、轻微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有助于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因此,这些人很少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他们思考问题往往会很全面。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他们「想得多,做得少」。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存在损失厌恶的情况。面对相同的收益和损失,我们对后者的厌恶程度大约是前者的两倍。简单粗暴来说,当一个选择对我们而言,是67%有利,33%不利时,我们才可能倾向于去行动。(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说法,并不准确喔)
(对于风险厌恶者,这个比例或许还要更高一点,才能打动他们。)
同样,出于损失厌恶,我们的大脑在加工各种信息时,也有一个功能,叫做 「威胁识别」 。它就像一个雷达,不断扫描周围一切事物所可能存在的威胁,让自己保持安全。
而威胁识别有一个什么特征呢?它往往会夸大和凸显一个事物中那些可能存在威胁的细节,忽视那些安全的、正常的细节,从而,让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打个比方。假设一个选择有10个因素,其中5个因素是有利的,5个因素是不利的。这时,如果你看到全貌,那么它就是 50-50,你选择行动与否,都是合理的。
但出于损失厌恶,我们可能会等到它变成 70-30 时,也就是70%对我们有利时,才会去行动。
于是,对我们而言,它就变成了 40-60。
(不利:3/5=60%;有利:2/5=40%)
也就是说:损失厌恶和威胁识别的存在,会蒙蔽我们的眼睛,使得我们看不到全貌;并在此基础上,保留不利的部分,漏掉有利的部分。
那我们还可能去行动吗?显然就不可能了。我们已经被它「吓倒了」。
这就是第二个因素: 由威胁识别所带来的恐惧。
如同我之前所说的:大多数时候,阻挡我们的,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恐惧。
恐惧就像一道阴影,投射在你的内心深处,你越是止步不前,阴影就越庞大。
但这种恐惧是真实的吗?其实不是。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恐惧的存在,源于我们视野的片面,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损失和威胁的排斥。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我们相当于是自己在吓唬自己。
实际上,大脑其实提供了另一个弥补的工具,就是我们的「延伸记忆」,也就是我们过去付出行动、取得成功、获得经验的经历。
在以往的生活中,你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 —— 可能是作出一个决定,可能是勇敢地迈出一步,可能是尝试从未试过的行为……大脑都会记下来,储存进「延伸记忆」里面,并加1分。
当大脑监测到威胁时,就会调用延伸记忆里面的信息,来对抗和抵消这种威胁。
但对于精神内耗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想得多、做得少,因此,「延伸记忆」本来就更弱,从而也就更加难以对抗恐惧。
因此,精神内耗很严重的人,其实相当于陷入了这么一个负面的怪圈:
这个负面循环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 幸福感的下降。
一方面,这种缺乏行动力、自我怀疑的倾向,会威胁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无能力的」,从而降低生活满意度。
另一方面,一篇 2010 年的经典论文发现:当人们陷入 DMN 之中时,他们的幸福感几乎100%都降低了(Killingsworth and Gilbert,2010)。
这也就是说:生活中,一个人 DMN 的时间越长,他整体上的幸福感水平也就更低。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专注时,我们会体会到「绞尽脑汁终于克服困难」的感受,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会刺激我们的奖赏回路,让我们获得愉悦感。
但反过来,当我们被 DMN 主宰时,我们不但会分心,从而无法最大限度地「绞尽脑汁」,反之,还会想起一系列负面的、不快的念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这就是精神内耗的问题所在:
它不但会耗尽你的精力,降低你的行动力,让你感到疲惫不堪;
还会降低你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甚至影响你对自己存在的意义感的认知。
那么,讲了这么多,如何克服精神内耗呢?
分享4个有效的方法。不妨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去有意识地训练,把它们变成习惯。
1. 掌控自己的想法
想一想:当我们陷入精神内耗之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是被自己各种各样的负面想法包围,陷入对它们的对抗和搏斗之中,从而令自己感到精疲力尽,对不对?
那么,如何应对呢?让自己完全不产生种种负面想法?很遗憾,这是不现实的,因为顾名思义 —— DMN 本来就是一个「默认」的状态,它才是生活的常态。
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忍受」这些负面想法,把主导权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由它们主导我们的思维。
1)当我们产生负面想法时,接受它,对它说:我知道了,我会等有空的时候去处理的,现在你退下吧。
2)专门做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的这些负面想法。当它们产生时,及时记下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
3)每天,或者每周,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打开这个笔记本,一个个检视这些负面想法,逐条去问:
4)一旦想清楚上面这三个问题,就把它划掉;取而代之在旁边写下你能想到、可以去行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主动性,让自己感受到:我是可以掌控我的想法的,我有能力这么做。
那么,慢慢地,当你再产生任何负面想法时,你就再也不会被它们所困住,而是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处理、安置好它们。
2. 锻炼专注和感知能力
DMN 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大脑的「信马由缰」。亦即,当我们不去刻意地使用大脑,去把注意力放在某个对象上面时,DMN 就会激活。
那么,要降低 DMN 的活跃性,你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个对象」上面的能力。
一个最常见的做法是正念。大家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试一试: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采取10秒左右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体会呼吸过程里的感觉,不要去管脑海中来来回回的想法,也不要去抑制它。持续约10-15分钟。
另一种锻炼方式,是先停下手头在做的一切事情,先深呼吸一到两次,然后按顺序问自己:我现在看到了什么东西?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我的手和脚触碰到了什么,感觉是什么样的?也可以闭上眼睛,依靠自己的感官走几步,在这个过程中专注去感受感官传来的信息。
这两个练习方法,可以用便签记下来,随时想到、看到的时候就做一下,慢慢使它们成为习惯。
这可以非常有效地强化你的注意力,提高对大脑的掌控能力。
3. 注意力转换和饱和
什么是注意力饱和呢?简单来说: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分心?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手头所做的事情无法百分之百地吸引我们的兴趣,我们的注意力「不够饱和」,产生了闲置的资源。
因此,我们的大脑才激活了 DMN,使得注意力从外部转向内部,来分配这些闲置资源。
所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我们手头在做的事情对注意力的需求,从而让注意力达到饱和。这样它就不会激活 DMN 了。
举个例子:我工作的时候,如果手头在做的事情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注意力,那么我会采取分段工作的模式。也就是同时打开多个项目,项目1工作一段时间,转换到项目2,再工作一段时间,转换到项目3……以此类推。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你持续处理一项任务,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脑一定会对它感到疲劳,这时,注意力就会有一部分被闲置,也就特别容易「分心」 —— 你要做的,就是用另外一件事情,把注意力再次吸引过去,避免它转向内部,去反刍那些负面的想法。
同样,我的任务清单里面,会有一个「问题」清单,里面记录了一系列我需要思考、作出决策的问题。在碎片时间里,当我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不会让注意力转向内部,而是会打开这个清单,挑一个问题,开始思考,用它来占满自己的注意力。
(可参考:高效管理时间的秘诀,就在于这三个清单)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阻挡自己「分心」,但我们可以引导这个分心的目标,让它朝着更有意义、更符合我们需求的方向去「分心」。
4. 把行动变成默认模式
从前面的分析里,你可以看到:精神内耗主要的问题,是消耗我们的动力,阻挡我们的行动。
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要克服精神内耗,最有效的做法,其实就是培养自己「去行动」的习惯。
所以,一个简单粗暴的原则就是:
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别有力的「不去做」的原因,那么,优先选择去做。
不妨把这句话当成一个信条,用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判断。可以把它记在便签上,让自己反复看到,提醒自己去行动。
很多时候,不去做可能有种种原因,可能是怕麻烦,可能是权衡得失,可能是害怕不确定性……但不去做,这些东西就永远都是「未知」,它们永远都不会得到解决,会一直残留在你的记忆里,随着 DMN 的激活而挤占你的认知资源。
只有去行动了,你才能把未知变成已知,把不确定变成确定,让它们得到安放和处置,不再干扰你的思考。
另一方面,行动,也是开启自己正向反馈循环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只有你去行动了,你才会发现: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先前对它的猜测、担忧和焦虑,其实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这就是你开始克服自我怀疑和恐惧的第一步。
也是你摆脱精神内耗的第一步。
1. 与现实重新建立联系
这会使你从白日梦力醒悟过来,不再胡思乱想,而是尽可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这是我所能找到的提高行动力的最佳方式。这样的话,在情感上你将不再那么抵制你的工作。你将自然而然地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变得更加集中。达到与现实联系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是集中注意在你的呼吸上,维持一两分钟。下面先看后面的其余几种方式,然后再回过头来看回到现实这一条。
2. 对他人负责如果你告诉很多人,你将要做某事,那么,你很难不去做它。你不想让别人失望,你不想下次见到别人的时候难堪。
如果你某一阶段过得很艰难,你要去寻求一些支持。比方说,如果你要出去办事,叫上一个朋友一起去做,相互激励,或者当大家情绪都不高的时候,可以一起去健身房。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相互激励,相互鼓舞斗志将会帮助你们形成持久有用的习惯。想想看,怎么才能让其他人加入到你们中来,帮助你提升你的行动力。
这条建议很有效。但是,有时也会使你变得逃避痛苦,逃避判断。这也会在你的自身造成压力。这不是最佳的提升行动力的建议。所以,为了减少这些麻烦,在你要行动的时候,你就重新回到现实。
3. 对自己负责
从长远持久的角度来说,更为健康的提升行动力的方式是呼应你的内心,而不是取悦别人。为你自己设定标准和原则。
这条建议的缺陷在于你有可能会自欺欺人,在某些情况下你会自己为自己推脱。如果没有社会压力要求你对别人作出回应的话,你很容易变懒,变得拖拖拉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与自己的标准行为一致。我觉得能做到这条的关键在于摆脱对外部评价的依赖,转而听从自己内心的评价。
如果你能根据你自己的标准来发展,这比根据别人的标准来发展更为持久。这是由内在来决定的,所以你不必跟者别人走,外界环境是变化的。 这也能使你感觉良好并有助于你自身发展。如果你跟着别人的标准走,你也会发展,但你会感觉受到别人对你期望的制约。而你选择对自己负责的话,你就会自由地设定自己的准则。
4. 放松心态
阻止你行动的一个原因是你对于你将做的事看得太认真了。这可能让你感觉太宏大,太困难抑或太恐怖了。如果你放松了你的心态,心情愉悦了一点,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只是你自己的心魔罢了。有了一个轻松的心态,你的事情将会显得更容易着手解决。
5. 使用一个“必做”清单
“必做”清单是提醒你做事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你很容易一下子心血来潮,写上很多事情。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感觉任务艰巨,拖延之意又起。但你真的要完成上面所有的事情吗?思考一下你亟需完成的重要事情。挑其中两三件,制作一个新的列表。这样看起来就不那么难办了,做起来也显得比较简单了。
6. 选择做事而非非得做事
这是一条简单但使用的建议。你不必真正意义上去做什么。你只是选择做什么。这样想,你就会剔除一些让你费心思的你非得做某事。当你选择你要做某事时,你会感觉重获控制权和力量。这样,行动起来也更简单。
7. 集中于事而非瞻前顾后
瞻前顾后真的会使你头脑混乱。你可能会花上好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来想我这么做了会产生什么后果。所以,不要瞻前顾后,而应专注于如何去做这件事,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达到一个目标。如果有必要的话,事先做点研究或向他人寻求一点帮助。
专注于事会使你的大脑更好地运转,形成一个积极而非消极的态度。这会使你的行动更简单,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思前虑后,胡思乱想。
8. 点燃激情
激情对于行动力来说有很强的情感促进作用。如果你觉得自己激情不够,那也没有关系。你自身可以创造出激情。
9. 从小处做起
从呆坐胡思乱想到雷厉风行,你的第一步就是从小处做起。
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会显得难以完成,从而又导致拖延。所以,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做起。我最喜欢的是花几分钟时间,整理一下我的办公桌。接下来做别的事就显得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行动者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