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特点题如何作答-变化特点题如何作答
变化特点题通常要求分析和描写某个事物或现象的特定方面,比如它的特点、趋势或发展进程。这类题目通常会提供一些信息作为参考,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总结出变化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作答变化特点题的方法:
1、 浏览题目并理解问题:
1. 要明确题目所问的内容是甚么。这可以帮助你肯定需要关注哪些信息,并为你后续的分析做好准备。
2、 搜集和分析信息:在浏览题目时,要注意寻觅与问题相干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题目本身,也多是从提供的背景知识中取得的。搜集到信息后,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变化的特点。
3、 概括关键点:通过分析信息,你可以提炼出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表达你的观点,并为后续的论述提供支持。
4、 列出结论:将所有的关键点汇总起来,构成一个简洁明了的结论。这个结论应当概括变化的特点,并且能够有效地回答问题。
在作答变化特点题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但要关注当前的变化,也要斟酌其未来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这样,你的答案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
写作特点答题模板是什么
写作特点答题模板如下: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写作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
2、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4、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5、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
6、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7、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诗歌鉴赏提问方式及相应的答题技巧
1. 审题要全面,问题要找全
对于题干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不能有所遗漏,除了题干中展现的问题外,还要分析出隐含的问题。例如题目“你单位接到家长电话反馈,反映某幼儿园孩子在吃完午餐后,出现了集体腹泻,呕吐的情况,情绪非常激动,请问你会如何处理”,在这道题目中我们既要处理家长情绪问题,也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情况,同时我们也一定不能忽略幼儿园食堂的卫生问题,做到全面解决问题。
2. 身份要明晰,措施要合理
我们会发现,在作答应变题目时,有些考生会忽略掉自身身份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的作答内容是不符合题目情景和要求的。例如“作为市长热线的接线人员,接到群众电话反应,家里的供暖长期不达标,导致老人孩子经常患病,你去如何处理”这道题目中,你的身份是接线人员,主要任务是了解情况,做好对接,关注解决进度,及时跟踪反馈,但有些考生就会忽略身份,提出上门检修,更换设备等举措,导致答题内容偏离,影响考试成绩。
3. 分清轻重缓急,理顺答题顺序
应变题目中经常会考察多项问题的解决能力,我们在作答时一定要衡量一下,那个问题是棘手的问题需要率先解决,哪些问题不是特别急迫,可以相对顺延,这样的作答才能有逻辑性,方便考官倾听。
4. 总结预防,切莫套路化
解决问题能力体现为两方面,一个是当前问题的解决,一个是类似问题的规避能力。规避问题的能力就是防患未然,但是我们作答时一定要有具体的举措,不能口号化。
您的问题很简单。呵呵。
给您多一点总结吧。
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 ――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注意表达技巧);
(3)指出形象的意义(注意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
1.鉴赏精练的动词 2.鉴赏精练的形容词
(2)如何进行语言表述(步骤如下)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有艺术手法的结合艺术手法)。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表达技巧类题型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答题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作用,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词(或一句)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为什么
提问变体: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
答题注意:“提问变体”问题作答,千万不要只回答出哪字就草率收兵了,应该象“提问方式”中要求回答“为什么”才可。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解答分析注意: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
①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如下答题示例第②步骤;②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如:
“喜”“惜”“悲”“痛”“怒”“哀”“愤”“怨”“叹”“笑”“喜”“愁”“乐”“冷”“凉”“闲”等,或体现冷、热色调的词(如“暗”“灰”“黑”“明”“亮”“红”等)去把握分析。
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找到原诗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对比鉴赏型
提问方式:两首诗词出现进行内容、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词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相同点作答,应从诗词中找出有共同点的相关原句或关键字眼(有时也可对句子或词语作一解释)来说出他们共同的地方、不同点作答,关键是抓住其能体现或说明不同点的相关语句或字眼,让原句中的词语去说话,体现或说明不同之处。
尽管诗歌鉴赏的提问形式千变万化,但总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诗意理解型。提问方式:某某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几联的理解。如2004年天津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①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这类提问着眼点是如何正确的解读文本,答案的组织就要从读懂诗意入手。“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巧等。“万壑松”写出琴声的音乐效果。“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能用来回答这类题的常用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平淡有趣、含蓄蕴藉、质朴明快、凝练简洁、生动传神、婉约清丽、雄浑豪放、口语化、喜用典等,了解这些知识,学生对问题就能轻松作答。如《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意境分析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回答这类题目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境画面,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或清新淡雅、恬静优美,或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或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等,用词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高兴激动、痛苦忧伤,还是孤寂惆怅、失意彷徨。
如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①这首诗通过对什么事物的描述,写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②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后两句中“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①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江村景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甜美的意境。
②这首诗的关键就在“不系船”,以下诗句全从这三个字生出,诗的最后两句回答了“不系船”的原因,通过“纵然”、“只在”两个词一放一收,就把意思更推进了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诗人没有刻画幽谧、恬静的自然环境,然而,钓者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却跃然纸上。
(4)技巧把握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等?遇到这类题,主要分三个步骤作答:
①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作具体阐述;③指出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遵照这三个步骤,就不会出现大的漏洞。如2005年全国Ⅱ卷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车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
①对偶。“芳树”对“村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当然,无论是诗意的理解,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是技巧的把握,都不是孤立的,是单独提问,还是综合提问,应据情而定,灵活变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