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如何培养孟子所言的

"如何培养孟子所言的"是指培养孟子的思想和价值观。以下是一些方法:

1、 浏览孟子的著作:通过浏览孟子的《论语》、《孟子》等著作,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观点。

2、 学习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学习儒家文化可以帮助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价值观。

3、 参加讲座或研讨会:参加关于孟子思想的讲座或研讨会,可以与其他人分享并深入讨论他的思想和观念。

4、 实践孟子的思想:将孟子的思想利用到平常生活中,如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等,这是实践孟子思想的有效方式。

5. 聆听他人的意见: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和看法,有助于拓展视野,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如何做到孟子说的养心持善

儒家谈人生,首重修养。在这方面,孟子的体验可谓深刻。他描述自己如何做到“不动心”,并且培养了“浩然之气”,还指点了人心修养的具体步骤。这些体悟与见解,对今人而言,仍不失启思。

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到了战国时代中期,出现了孟子。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因此孟子学说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两点:

一、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二、他在学习孔子学说方面,达到“道既通”的境界。东汉的赵岐注解《孟子》一书,认为此书无所不包,涵盖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等,所以他直接以“亚圣”称呼孟子。司马迁以孔子为“至圣”,赵岐以孟子为“亚圣”,儒家传统由此确立。

了解孟子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孟子究竟有何思想。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养心”的。

想“不动心”先“养勇”

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曾请教说:“先生如果担任齐国的卿相,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那么即使由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是不足为奇的。如此一来,会不会动心呢?”(《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说:“不,我四十岁就不动心了。”

什么是“不动心”?所谓“不动心”是说:不论处在何种情况,是得君行道、兼善天下,或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自己的心情都不受影响。何以能够如此?因为心中对于人生之“应该如何”有了定见,只要肯定自己走在道义的路上,就不会在乎世俗的成败与得失。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下》)所忧的是没有成为像舜一样的圣人,而毫不担心一时的困扰。

这种“不动心”,必须沉得住气,所以,孟子接着谈到如何“养勇”。

他描述了三种勇敢:一是“外发”,以外在的过人气势来彰显勇敢;二是“内求”,借着坚定内心必胜的意念而无所畏惧;三是“上诉”于人人心中共有的义理,务求放诸四海而皆准。这第三种正是孟子间接引述孔子所谓的“大勇”:“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当我们朗诵“虽千万人吾往矣”时,不可忘记这整段话所说的两种“反省”。

只要明白道义何在,又能时时反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久之,自然坦荡荡而不动心了。

孟子提出四个教育方法

意志品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孟子曾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仔细琢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指的其实就是正气、勇气、毅力和信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顽强而豁达的意志。纵观孟子的成材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他就是凭着自己自主、自立、自强的意志,从早年丧父的贫困家境中成长为与孔子齐名的大学者。一、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古人看来,“意志”就是“志气”,所谓“养浩然之气”,指的就是要有志气。一个人若没有“志气”就难有正气和勇气,而只能有邪气、郁气、怨气。人离开了“志”,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便会神情恍惚,魂不守舍,懒惰散漫,浑浑噩噩地度日子。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从“立志”开始的,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青少年学生们,当感到自己生活乏味,无所事事,什么东西都对自己缺乏吸引力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地想一想,我到底有什么志向没有?我这一辈子究竟要干什么?究竟怎样去度过生命的分分秒秒?这个问题解决了,目标确立了,就会觉得生活又有了希望,又有了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动自己的每一根神经,将自己引向一个富有魅力的世界。立志并不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志向的“一贯制”。一个人步入学校之后,就开始萌发了志向的闪念,就开始勾画朦胧而美好的理想蓝图。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理想付诸实施,不少人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砺,或半途而废,或浅尝辄止,变成“常立志又常后悔”的人物。研究表明,只有那些意志坚强、事业心强、能适应各种社会压力的人,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智力水准,主要的还是在非智力因素上,特别是取决于有无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青少年学生若要争气,就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一分汗水一分果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生活的强者敞开的。

二、培养自觉的意识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完全自觉地从事某项活动时,便能保持活跃、清醒的头脑,十分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像自己不再是奴隶,而是个主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也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同学中,凡是学习成绩好的,都是学习上比较自觉的。他们能严格遵守纪律,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和学习计划,遇到问题能主动去解决,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更广泛、更深入地去思考、去动手,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有了自觉的意识,人才能将精力集中在既定目标上,意志力才能真正在头脑中起作用,行为才能产生效果。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自觉意识呢?自觉意识的舵手就是人的自制力。它是人在意志行动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它一方面促进人们努力克服执行决定中产生的怯懦、犹豫、懒惰等,另一方面善于在行动中克制冲动行为,从而更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决定。缺乏自制力的人,行为必然带有很大盲目性,情绪也极易受干扰。今天有好电视,就搁下了书本;明天想打球,又丢下了书本;后天到邻家去甩扑克,结果又与书本无缘。如果我们总是凭一时兴趣、一时冲动去干事,到头来可真的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三、磨练顽强的斗志如果你在为人处事或在向某个既定目标迈进中遇到困难时,做到了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说明你是个意志顽强的人。顽强的意志,有着无穷的渗透能力,它可以水滴石穿,聚沙成塔,完成艰苦卓绝的事业。顽强的斗志说来也简单,就是一个“恒”字。不论干什么事,只要你有恒心,尽管条件非常恶劣,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也能扎下根,生出一片绿荫。

四、树立充足的自信悲观消极是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但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消极的,其第一个信号是缺乏自信心,或是信心不足。对所从事的事情信心不足,会使自己自动放下武器,否定自己,最后失去进取之心,或一蹶不振,或功败垂成。自信心常常能医治意志的缺憾,因为人几乎在孩子时,就有着羞怯感和自卑感,这种心态或情绪,会使人的能力大为逊色。自信心是心态调色板上最鲜亮、明快的色调,它可以使人闯出沉闷压抑的灰色自我。比如,一些名列前茅的学生高考落榜,而成绩平平的学生尚能闯人重点,这里就有一个信心足不足的问题。一个人有了自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将事情办好,才能勇气十足地面对现实,才能战胜自己的怯懦与自卑。树立自信心不是讲讲而已,更不是盲目自信,而需要有一定的底气为基础。除了自我的心态平稳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作保证。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和事业上不做努力,还去表现一种自信,那只不过是妄自尊大、华而不实,不仅与事无补,反而成为人格上的残缺者。

五、克服自己的惰性懒惰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精神病毒,它的危害不亚于鸦片。当一个人被惰性所支配时,整天没精打彩,死气沉沉。或者只说不做,空耗时间;或沉湎于幻想,没有激情、没有冲动、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创作欲望,整个生活枯燥乏味。应该说,惰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生中滋生的惰性,主要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例如厌倦学习,怕吃苦、不勤奋、不上进等等情绪状态,都是一种惰性的表现。懒惰与疲劳的性质也绝不相同,真正的懒惰是心理的而非身体的,起于观念及情感作用,而非起于身体或工作状况。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惰性,常常用疲劳来掩饰怠惰,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厌学,若不加以克服,是非常有害的。懒惰同生理疲劳没啥关系,却同心理疲劳有关系。同学们可以做一下这样的试验:将4个手指捆住,只留下1个手指去拉动一根绳,绳下系一重锤,反复拉下去,动作渐缓,最后便精疲力竭,拉不动了。这时,有人突然刺激这个手指,手指又立刻动起来。可见肌肉并未疲劳,只是神经对于这个工作已经厌倦了,这便是心理疲劳。长久的心理疲劳会使人养成惰性。惰性还起于喜欢空想和缺乏兴趣两大原因。青年人爱空想的居多,缺乏兴趣也是惰性最主要的生成原因。人一旦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那么现实中的一切都没有吸引力了,也就谈不上什么目标,动力和来自学习、创作的快乐体验了。要克服惰性,要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2)如果你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就不要有过多的打算,老是想明天怎么样,而是想怎样把眼前的事做好。你不妨排个日程表,每天都要排几项应该于的事,如果你能每天都坚持干一两件实事,惰性自然就会同你分手。德国大诗人歌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说:“你的昨天若是明朗而自然,你今天工作就自由而有力,也能够希望有一个明天,明天就能取得不少成绩。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就是一个奴隶。”(3)培养和寻找你的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明日欢乐论”:人生若是毫无乐趣可言,他就不能活在世上,人类生活的真正刺激,就是明日欢乐……这个理论就是教育人们要给自己的未来提出希望。

孟子提出四个教育方法如下:

1. 以“悌”教育培养孝顺之心:

孟子认为,培养孝顺之心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他提出了“悌”的概念,即尊敬兄长,尊重长辈,体现出对家庭成员的孝顺之情。孟子认为,孝顺是德行的起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他强调,家庭教育应该以孝敬父母为重要内容,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的孝心和敬意,使他们能够尊重长辈、关爱家庭,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2. 以“友”教育培养友情和仁爱:

孟子提出了“友”的概念,强调了友情和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际关系中的友情和仁爱是培养德行的重要途径。通过与朋友相处,孩子们可以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培养出友善和仁爱的品质。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使学生能够建立积极健康的友谊,同时也能够关心他人,形成仁爱之心。

3. 以“辞”教育培养言辞和礼仪:

孟子认为,言辞和礼仪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德行的关键。他提倡通过“辞”教育,即通过言辞和礼仪的规范,来培养个体的修养和品德。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言辞的规范和修养,使学生能够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尊重他人,不伤人言辞。同时,他也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更加有序和和谐。

4. 以“慎”教育培养慎重和道德:

孟子的第四个教育方法是“慎”,即培养慎重和道德。他认为,慎重是一种审慎的态度,能够帮助人们避免错误和不道德的行为。孟子主张,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在行动前慎思明辨,不轻举妄动。他认为,慎重的人会更容易坚守道德准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从而培养出高尚的品格。

综上所述,孟子提出的四个教育方法,即“悌”、“友”、“辞”、“慎”,强调了培养孝顺、友情、仁爱、文明、慎重和道德等重要品质。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今天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教育者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