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如何论述人性善的-孟子认为人如何善
《孟子》中认为,人应当通过实践道德原则、尊重社会规则、重视他人福祉、积极行善等途径来实现善。《孟子》还强调了谦虚、善良、包容和英勇等美德的重要性,这些美德都是实现善的重要条件。孟子认为人应当寻求内心的完善,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行动的善恶。
孟子性善论的内容是什么?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思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人都有不忍心伤害别人之心。围绕“不忍人之心”,还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一个小孩爬到井边,马上就要掉下去。此时一个人突然出现在小孩身边,这个人会下意识地上前一把抓住小孩。
在这一刹那,救孩子的人没有明确动机,救孩子既不是为了结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到什么名誉,更不是厌恶小孩的惨叫声,而是一种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以“不忍人之心”为根底的,说明人本质上是善的。孟子说,人性善是人与生倶来的。
孟子称它为善端。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而禽兽没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有之”,意思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君子能保持发展它,小人不能保持,就丧失它。
人类的基本道德有四种
即“四德”——仁、义、礼、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这“四端”与生倶来,就像人生来都有四肢一样,人人都是相同的。
有人不能成为善人,不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是由于人的本质上有差别,只是由于这些人不去努力培养、扩充这些“善端”。
他用一个比喻说,山上的树木照它的本性,都能成材,但是临近城市的山经常是光秃秃的,因为经常遭到砍伐,妨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
人性虽然有善端,但也需要不断地培养,否则,天天有斧子砍伐,受坏人教唆,好人也会变成坏人。所以孟子把那些努山东部城孟庙力磨炼自身道德品格,保住“善性”的人叫“君子”;放任自流,失去“善性”的人叫“小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