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怎么做账-商誉减值如何做账

商誉减值是一项会计处理,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对企业的商誉价值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肯定其是不是需要减少。如果需要减少,那末就会将其从企业的资产中减去。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进程:

1、 评估商誉的价值:

1. 需要对企业的商誉进行评估。这通常触及到对企业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和现金流进行预测,并以此为基础来估计商誉的价值。

2、 肯定商誉减值的金额:如果预计的企业在未来可能出现负面事迹或经营环境产生变化,那末就需要斟酌商誉减值的可能性。一旦肯定了商誉减值的可能性,就需要计算出相应的减值金额。

3、 减少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需要将计算出的商誉减值金额从企业的账面价值中减去。这将会致使企业的商誉价值降落,同时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态产生影响。

4、 记录商誉减值的影响:需要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记录商誉减值的影响。这通常包括在损益表中增加一项“商誉减值损失”,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减少一项“商誉”。

需要注意的是,商誉减值的进程需要遵守相干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斟酌到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中级会计实务里的商誉减值应如何做账?

商誉=3200-3000*80%=800

整体商誉=800/80%=1000

2011年末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金额=3000+(500-200/10)*80%=3384

2012年末持续计算的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3384+(-800-200/10)*80%=2728

被投资企业资产组可收回金额=2000

2012年末乙公司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账面价值=2728,发生减值728;

2012年末乙公司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账面价值=2728+1000=3728,发生减值1728;

总体商誉减值=1728-728=1000

乙公司应确认的商誉减值=1000*80%=800

资产组应确认的减值=728.

借:资产减值损失1528

贷:商誉减值准备8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728

瀑布线指标的使用绝招

一般情况下,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考虑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发生减值后,一方面价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属于永久性的减值;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要求考虑,为了避免确认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在债务重组抵偿债务时,才可以予以转出。

(1)资产减值涉及的资产范围: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包括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油气资产(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和商誉等。

不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如果以后期间公允价值上升,则计提的减值可以转回。

(2)资产减值不涉及的资产范围: 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等。

商誉太高有商誉减值的风险,商誉减值是指上市公司高溢价收购其他公司,但最后又因为被收购的资产业绩不佳,公司承诺无法达到预期而导致的。比如A公司要收购B公司,收购价格是50亿,实际上B公司的市值只值30亿,多出的20亿就是商誉,而这20亿远远不值20亿就是减值。

商誉风险指的就是组织的商誉可能面对的一些损失,它可能损毁企业的公众形象,迫使企业卷入代价昂贵的诉讼案件,并导致收入损失以及客户或者骨干员工的流失。所谓商誉风险的综合评估,就是对组织在所有利益各方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当前环境下的运营能力所进行的一种估测。

企业的商誉风险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分别自于三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灾和飓风(公司在灾难中的表现是风险的潜在来源)。比如,一架飞机失事后,航空公司所做出的迅速反应和道德关怀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人们对该公司商誉的评判。这在很多时候被界定到企业"公关"或"危机"处理的范围被加以讨论。实际上企业或组织由此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商誉的影响,而不是"公关"这样的"外交手段"所能代替或解决得了的。

二、竞争对手的攻击

这在国内外的企业均有类似的案例可以证明。比如国内某大型啤酒厂为了竞争而散布谣言,说竞争对手的啤酒桶里淹死人之类的恶意攻讦案就层出不穷。

三、人为灾难

如道德欺诈。安达信和安然事件足以证明,一次商业道德的不诚信或欺诈行为足以毁灭一个百年企业。这种毁灭不仅基于法律的约束,更主要的来自于商誉的覆灭。安达信并不至于因为为安然做假账这一单纯事件而倒闭,而是因其在行业中一惯以"公正无私"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良好商誉的毁灭才迫使安然退出的。"三鹿们"的灾难正是出于"人为",能够逃过此劫的企业不要庆幸中国法律的不健全,我们更应该反思企业的行为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