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没招满如何补漏档案-高校没招满如何补漏

在高校招生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未招满的情况。对这类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补漏措施:

1、 扩大宣扬力度: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校园广告等方式,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考生报考。

2、 提高录取分数线:可以在本校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

3、 扩大招生范围:可以在本省、本市或邻近地区扩大招生范围,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扩招。

4、 建立合作机制:与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同享教育资源,共同招生。

5. 创新招生方式:可以尝试创新招生方式,如网上报名、面试、综合素质评估等,以吸引更多优良生源。

以上内容就是一些可能的补漏措施,具体选择哪一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在考研新政下,普通二三本学校学生怎样逆袭名校

在考研新政下,普通二三本学校学生怎样逆袭名校,我分享给你的经验如下:

一、考研目标

对于考研目标,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学校和学院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通过对各大高校和专业进行对比后,你就要选择你所感兴趣的专业,但是先不要考虑报考学校的难度,竞争的激烈等,没有谁能百分百得肯定自己能上哪个学校,不管你报考的是985或211高校都得一样地投入,一样地付出,一样地辛苦,有了目标才能有奋斗的方向,才能有奋斗的动力,所以,考研目标是你在考研的道路上第一个决定你考研成功的因素之一,非常的关键,一旦确定了目标,建议考研的你不要在以后的奋斗历程中轻易的改变你的目标,往往失败的人就是在考研的目标上随时变动。

二、考研复习计划

我们大家都深知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保证。把考研时间划分成不同阶段,针对各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地安排任务,根据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单科复习相配套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全面兼顾,有的放矢的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不要很轻易改变你的计划,因为这是决定你考研成功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三、关于英语的复习

英语在考研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考研英语试题的难度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我们要利用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将英语学好,达到国家线或自主招生线,争取考取高分。每年都有很多英语不过线而被刷的烈士,实在可惜。

其实1年的努力让英语差的你混上国家线也不是很难。你要清楚,得阅读者得天下,一定要把这个当做最大头,无数考研先驱们总结出来英语复习精华就是要认真对待历年真题。以本为本,反复做,特别是阅读部分,要做到没有一个词是生词,没有一个句子的语法成分是含糊的,看到一个题目,就要知道它出自于文章的那个部分。做到这些,才叫精读。而词汇就是在不断重复的阅读中就能掌握到大量的词汇,建议你在考试前把真题阅读做到6遍以上,由于每年的出题原则都是有一定连贯性的,在考试中,你对出题人的思路,模式都会有很熟悉的感觉,得心应手,即便是猜,概率也会大许多。

如果你的英语水平很差,建议你还是报一班辅导一下,对于你的英语复习会起着一定的作用。

四、关于政治的复习

政治其实是最高产的,只要你花了一些工夫,而且方法好,60分是很容易拿下。在进入你冲刺时之前,你要了解一下所考的板块,可以参考一下大纲就可以知道,在暑假之前,可以不去复习,暑假之后必须每天坚持用一定的时间看一下基本的内容,如你己感觉政治基础很差,可以在暑假报一下辅导班,在冲刺阶段,大家千万不要被泛滥的信息打乱阵脚,今天背这个老师的最后几套题,明天又跟风那个补习班的内部绝密,越耸人听闻的标题就预示着越平乏无味的结果,每年一考完就可以看见论坛上漫骂各种老师和补习班的网友,其实他们也没错,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自己报着不劳而获撞大运的心态,则注定落空。越接近考试的时候,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越多,你要做的只是,按照自己的进度好好复习,那些模拟题绝密题押题猜题看看就好,主观题目主要是看标准答案如何组织,有些什么样的答题模式,拿来背就实在没有必要了。

五、关于数学的复习

数学一定要打牢基础(靠什么打基础?至少认真看2遍以上的复习全书!把书上的核心章节真正做懂,吃透!对于每一章的内容都要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即:这一章都有那些内容?会出哪种题型?)

数学一定要善于总结(如何总结?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有哪些,什么条件下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总结出来并烂熟于心。比如说:什么情况下用柱坐标变换?什么情况下用极坐标变换?什么情况下用球坐标变换?)

数学一定要把似曾相识但做不对的题反复研究(因为这些题是你提分的关键,而且如果你真的经历过考研考场那紧张气氛的话,你就会充分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一点。)

数学一定要练高压下的做题速度与正确率(因为考场上时间是很紧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要相信教育部命题专家的水平,他们一定会让你在某个题上卡壳的,如果一道题花了5分钟没做出来,是继续思考还是直接做下一道?什么情况下继续思考?什么情况下跳过这个题?连续2~3道都是这情况的话应该怎么办?如果平时不练的话,到了考场上会越做越急,四顾茫然,继而心理崩溃,我周围同学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建议就从你开始做《400题》开始,每天上午严格的卡时间做,中间不要上厕所什么的,尽力营造一种考场气氛)。

数学一定要天天练习,一天不练很容易生疏,即使到了最后你时间很紧的时候。

数学一定要自己在考前对考题进行预测和做题时看到题目能迅速的锁定解题方法,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快速算出正确结果!

六、关于专业的复习

专业课在考研中占了300分值,是非常重要,而考研与高考不同,考研需要自己摸索方向,尤其是专业课,而不会有老师给你指明方向。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之后你就要全面的对课本进行复习,做出自己的笔记,每天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一般是5h左右,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高效的利用好专业课真题,真题最好买那种原版的真题,无任何字迹在上面,否则容易影响自己的做题,在此提醒考生,大家在复习时一定要及时反省自己的复习方向有没有偏离,及时与相关的人士沟通。

要学会从真题中把握老师的命题思路(他喜欢从哪个角度命题,喜欢考哪些知识点,喜欢如何给考生设置陷阱,这些是专业课复习最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把真题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做一遍真题就完了)。

考研学子需要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把握知识点,需要从一定的深度去把握和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知识点,去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熟悉常见的变通形式,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就要求大家与时俱进,随着复习的深入,随着知识点与题目的结合,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都是要不断加深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要不断地重复着回归课本,回归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提醒考生,考研试题的很多题目,其实都是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就是知识的实践。因此就需要大家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在时间的基础上,来反复加深对题目所用知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整个知识体系的了解。

七、关于作息

建议每天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效的学习和乐观的心态,比你夜夜通宵管用的多。其实每天能保持9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已经非常足够了,当然前提是每个小时你都在全神贯注地学习,每个人兴奋点不一样。总之,你觉得什么时间你最兴奋最看得进书你就好好把握住那个时段,一分一秒都不要浪费,反之,如果某个时间,你怎么也看不进书,那就不要强迫自己了,开开心心地去放松一下,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

用心准备,你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开始动手准备,就要全身心的投入,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可以每天4小时,逐渐递增,但进入状态之后至少要保证每天有8~10小时的复习时间,智商高点的可以6~8小时,一般人最好还是8~10小时。能坚持每天12小时以上的也是很常见的。

八、不能三心二意

考研是一件艰辛的事,耐不住寂寞的人和心浮气噪的人考研,往往不能把心事放在复习上,别看他整天在教室呆着,但效果究竟如何呢?在考研教室里趴着桌子睡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认真不了三天就想轻松轻松,可能是平时散漫惯了。

考研考的是人的毅力,要坚持,虽不可能是天天如一日,但也不能只有三天的热情吧!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大胆的选择,要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

九、信心

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没有信心,而是因为没有信心所以才做不到。其实考研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相信自己有成功的绝对实力。这是好多同学的通病,还没有考试心已胆怯,那样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他们可能在大学四年的成绩一般,甚至可能在一所不入流的学校,而考研的千军万马中不乏那些来自名校成绩骄人的学子,再加上地域、主场优势,可能未战已失去了一些信心。事实上,平时成绩好坏与能否考上研没有太大的关系,好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甚至有个别课程没有及格,英语没过四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考上重点院校;考研比考大学要相对容易的多,好多没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在考研时实现了他们四年前的梦想。

十、如何利用消息

错过一些必要的信息,是会导致考研的失败。考研期间要多和考研的战友交流,特别是那些上辅导班的,这样可以获得一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与考过该专业的学长请教一下考研经验,吸取一些教训,问问注意事项,甚至可以获得一些“内幕消息”;了解一下专业课老师的喜好,有可能就上上他讲的课,再分析一下历年真题,一般都可以得出点什么结论来;还有就是利用网络,象中国考研网、考研加油站等网站都可以提供一些相当适用的信息。

十一、方法技巧

这是很重要的,但要重在理解;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做题要有一定的量,不要只看例题,不动笔练习,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归纳总结,适当记忆;还有要重基础,明主次,把握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舍本逐末,花时间做无用功;还有就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到考试结束。

十二、不可过分依赖

经历了这次考研,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人的经验可以完全适用于另外一个人。过分依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迷信于别人所谓的经验。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知和行的关系。别人的经验只可以用来借鉴而不可以生搬硬套。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另一种是过分依赖辅导班。不可否认,通过上某些辅导班可能对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但辅导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只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所以需要慎重对待。

复习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地理解。不要太迷信前人,也不要太在意周围的人怎么着怎么着。很重要的一点是问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的人,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计划书,千万不可以盲目跟从别人的经验和进度,那样不但扰乱了自己正常的学习计划,也会影响了别人的情绪。对待辅导班时一定要谨慎,不要被辅导班的广告所迷惑,如果非要上不可,那就多向师兄师姐请教,选择口碑最好的辅导班。

八、不可贪得无厌

考研时的复习资料很多,而且值得参考的也很多,不过,没有一个人可能把所有的资料都看完,更何况也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就要有选择的来看。买过多的参考书,不但浪费钱,而且还会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如果书的质量不高的话,做了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做题思路,绝对百害而无一利。

最后,祝考研的你们在考研路上一帆风顺,取得好成绩,实现你们的梦想!

2015年1月-2月:

1.关注各大高校的专业目录,参加考研系列讲座,确定自己的考研大致目标院校。

2.购买专业课本和相关的辅导书。

3.确定自己的考研专业,准备开始复习。

2015年3月:

1.搜集和购买考研专业和公共课真题,评估自己的考研实力,制定自己的考研计划。

2.可以参加最新的考研免费讲座,以次掌握考研的动态信息。

2015年4月-6月:

1.重点复习的科目是英语或者数学,关键在于基础的复习,基础必须打扎实,非常关键

2015年7月-9月:

1.复习重点在于政治和专业课、同时复习巩固英语或数学,可以参加暑期班培训。

2.购买或者下载最新考研公共课考试大纲解析。

3.查看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计划,下载招生单位专业课考试大纲。

4.坚持公共课真题的强化训练。

5.完善专业课的复习进度安排和知识点的整理总结梳理。

2015年10月:

1.总结各科目复习效果、不断梳理、精做真题,查缺补漏,知识点背诵记忆。

2.安排十一长假复习进度计划,强化专业课系统复习。

3.网上注册报名,认真填报,牢记报名信息,现场缴费或网上缴费确认,考点的正确选择。

2015年12—2016年1月:

1.对各科目进行全面强化的训练,专业课真题的精做完毕,知识点总结,可以购买模拟题进行强化冲刺训练。

2.实战模拟训练,梳理考点,查缺补漏,强化记忆,背诵考点。

3.下载准考证,考场确认,住宿安排。

4.备全考试工具,开始参加考试。

各省高考大幕已经拉下,考生不论成绩高高低低都已经收获了自己该收货的东西,报考志愿此时正在有序的进行中。

由于部分学生对自己成绩的不认可,开始打起了复课的念头。但是身边的朋友都是强调说,高考生能走就走,千万别复读。

其实,我的观点也是如此,能走就走,就不要再和自己较劲了。依然清楚的记得去年此时,同学的孩子因为数学答题卡一时脑抽忘了涂卡了,导致数学白白丢了45分。即使丢了这45分,他也可以稳妥妥的走一所不错的一本大学,但是由于不甘心,他背起行囊,到市里的重点中学去复读。

说起他一年的复读生活,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呀。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而父母家在百里之外,每天早晨父母早早的把他送到学校,然后驱车百里来到单位上班,下午下班以后再开车,去他所在复读的学校接他放学。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如此,一直坚持了一年。

复读一年以后,高考成绩揭晓了,他的成绩较去年只是涨了十几分。掂量一下两年所能报考的学校,其实差不多。此时,想想一家人一年的付出,他和父母都非常感慨,说如果早知如此,去年就早该走了,就不用复课了。

首先,复课生复读的话,压力太大太大。

本身高中三年压力就非常大,披星戴月,天天考试-做题,做题-考试。学生每次都纠结自己的分数与成绩。即使寒暑假也会在补课中穿梭,查缺补漏,预习新的知识,就像是陀螺一样忙碌。

复课生复读的话,他的压力比应届生压力更大,因为经历过那个黑色的6月,所以更加惧怕。因为知道复读一年的不容易,所以压力更大。因为惧怕再次遭到挫败,所以压力更大。

记得我读高中时,班里的那个复课生即使下课也不站起来,除非上厕所,天天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现在想想肯定是压力太大而导致的吧。

其次,复课生复读的话,第二年境况如何,谁也不知道。

虽然知道复读一年以后前途未卜,但是前仆后继的进行复课的人大有人在。失落的例子太多了,有些人付出了又一年的努力,分数不但不涨还落了。你说怎么办?是走还是不走啊?

今年,同学的孩子高考,打电话问他孩子成绩的时候,他怎么也不接电话。我们就知道这肯定是孩子考砸了。果然,他发短信说孩子成绩不理想,正打算复课呢!

我替他捏了一把汗,谁知道复课一年,情况如何呢?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实在太差,不复课也不行呢!

但是复读一年,会不会提分,谁也不知道。就像是博弈一样,对复课的同学来说,那么j就努力去做,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吧!

最后,复课生一人复读,全家人受折磨。

就如我上面举的例子一样,一人复课,全家人都在战斗。不到一年以后的高考,全家人揪着的心谁也放不下来。就如我上面提到的例子一样,家长肯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复读,会尽可能的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会尽可能的多陪伴在孩子身边给孩子减压,鼓劲。

去年,是儿子的高考季,我和爱人变着花样给儿子做饭,当儿子因为考砸了而心情郁闷的时候,我们耐着性子给他做思想工作。早上五点多,起床给儿子做饭,晚上十点接回儿子后,再休息。比自己当年高考时感觉还累,压力还大。儿子高考成绩揭晓了,还不错,终于不负一家人的付出。当时儿子激动的大笑,而我则激动的抹上了眼泪。

如果,孩子复读,不但孩子压力大,家长的压力也不小,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全家人受折磨。但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打定了主意复课,自然全家人拧成一股绳,一起加油!

除此之外,对绝大部分的考生来说,能走就走,就不要复课了。大学里发展的空间很大,只要努力去做,完全可以在大学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复读,是一次非常艰难的历程。

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也就是一年,但这一年中,复读生在面对心理方面的考验时,尽管有一些学生能够从容应对,但更多的是需要忍受不断的煎熬:多付出一年,少工作一年,精神上、精力上的付出暂且不说,经济上的付出也是很巨大的!

就算家庭经济可以承受,但如果明年高考,自己的成绩不升反降,怎么办?如果明年高考,自己的成绩纹丝不动,怎么办?如果明年高考,自己的成绩上升幅度达不到心理预期,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必定会时不时成为复读生反复纠结的那个梗!

无可非议,很多时候复读生在乎的就是那一口气:自己明明可以考得更好,为什么这次高考没有达到目标?但话又要说回来,人生的整个历程中,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不努力,但又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人生的某个目标,其实就是人生某个阶段的奋斗方向,努力过了,问心无愧就好。至于能否达到这个预定的目标,天也、时也、人也,诸多的因素影响,有那个因素是自己可以随意主宰的?因此,不问客观、不问主观,盲目躁进的结果,或许还真不是自己想象的。

基于上述原因,我赞同高考生只要有大学可上就要尽量上,上了再说。如果自己真有那个奋斗的精神,考研、考博,那一个目标都比上大学更高大上!就看你有没有那个干劲了!

有些考生非清华北大不读,哪怕考上了别的顶尖985大学,也会选择复读;有的考生考上了三本院校,但嫌弃三本的“含金量”不够,而且学费又太贵,所以选择复读;有的考生考上了二本,但这种考生对一本院校更为青睐,所以也选择了复读……基于此,有某些类似于“高考工厂”的中学甚至大面积招收复读生,而且还根据复读生当年度的高考成绩来确定其学费的多寡。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劝高考生能考上大学就果断去就读,尽量别复读呢?我觉得原因有如下几个:

作为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参加高考,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些紧张的情绪。但作为一名复读生,复读一年时间里的压力就如黑压压的山头那样大。如果应届生的紧张和压力达到2分的分值,那么复读生的紧张情绪和压力至少在8分以上。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来复读生面临高考时的心情,一点也不为过。

一些原本考上第二批次的高校,因为不满意当前的成绩而复读一年,在第二年成功考入一本顺利“逆袭”的考生固然存在,但第二年因为考试压力太大而最终发挥失常,高考成绩比上一年差而只能上三本线的复读生也不是没有。复读一年,前途如何,谁都无法预料。

随着“新高考”的全面铺开,复读生的优势正逐渐被“蚕食”:一旦复读生被迫重新选科目,那么他们的优势还能剩下多少呢?估计所剩无几吧。再加上在高考成绩非常精致的情况下选择复读,很可能要交一大笔复读费。倘若是富家子弟那么压力还小一些,但如果是寒门学子要面临巨额的复读费,则会让原本拮据的经济状况来个“雪上加霜”。这一大笔复读费花下去,“性价比”到底如何?哪怕是能掐会算的孔明,估计都很难猜测出来吧?同时,本来已经考入了某一所高校,不选择去高校报到而选择去复读,这样做真的好吗?如果考生第二次高考时选择的学校知道考生有这么一个“前科”的话,到底对于这名考生的录取会不会有负面影响,谁能一语道情?

虽然选择复读是一条准备字第二年“逆袭”的“绝佳通道”,复读一年可能未来的路会更好走一些,但考生在选择复读之前最好三思而行,别盲目从众跟风。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留言探讨。

有大学能上就上,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实际上,对于一个群体而言,任何绝对的说法都会有一定道理,同时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偏颇。“高考学生有大学能上就上”这种劝告,就属于这样的绝对说法。

说有道理,是因为,站在整个高等教育的高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层次的大学都存在,必然需要各个层次的学生去就读,不可能人人都去读好大学,不可能进不了好大学的学生就都去复读以便考好大学;从学生的角度说,个体是存在差异的,不可能人人都适合去念好大学。而且,复读本身耗时费力,结果也是不确定的,与其多耗费时间和金钱去复读,去寻求一个未知的结果,还不如上一个可以上的大学。何况有些人也并不适合复读,即便复读也没什么用。

说有偏颇,是因为高考这种“一锤定音”的选拔方式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它当然有区分度,但区分度并不总是可靠的,总会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高考能不能考好,有时候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对个体是偶然性,根据大数法则,对群体而言,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也就是说,由于高考学生的巨大数量,每年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考生没有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那么,这样一个群体,有部分人选择复读,给自己一个发挥出应有水平的机会,甚至获得提升的机会,不是也很合情合理吗?劝告这些“考砸了”的人“有大学能上就上”,未免有失偏颇。

另外,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有些人并没有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即便在高考中正常发挥了,还有一些人也是有潜力可挖的,如果复读,完全可以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考取一个较好的学校。

所以,我对复读的看法是,考得不太好的考生,如果自己根本不想复读,也并不认为自己复读可以考得更好的话,这种考生最好就是“有大学能上就上”;如果自己对高考成绩并不满意,甚至很不服气,主动希望复读,我认为这种考生最好是给他们一次机会,这不但因为这种情况复读能获得提升的概率很大,而且因为,即便未必真能获得有效提升,也可以让他们多给自己一次拼搏的机会,从而避免留下遗憾。

最近几年有亲友关于孩子是否复读的问题征求我的意见,我就秉持这样的态度。比如,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高考没有考好,勉强考了一个末流211学校,孩子自己主动希望复读,我就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后来复读一年考上了中山大学,获得了一个很好的结果。

其实,打算复读本身是一个“追求更好”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不应该轻易被抹杀,不应该轻易被否定。“有大学能上就上”并不适合每一个考生,尤其不适合于那些有梦想有冲劲的考生。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高考后,总有人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的,想要去更好的大学,因此每年复读的学生真不少。我也曾经得复读过,说实话,我们那时复读是没有定办法才为之,因为不复读就没有书读了。而现在如果就算发挥不理想,也还是有大学可读的,我也不主张复读。 我总觉得复读就是将三年高中无形中拉长到四年了,每年的复读生抢占当年应届生的指标,而应届生又去复读再抢下一届的指标,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严重浪费。

一、什么样同学会选择复读? 一般来说,选择复读的同学肯定是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比如本来成绩很好的,结果发挥不好,比平时成绩差几十分,就不甘心,选择复读。再就是有些同学只考了一个三本学校,家庭条件一般,不愿意上收费高的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但更不甘心去上一个大专。宁愿再辛苦一年去考一个哪怕是公办的二本学校也好,如果运气好,也有可能考一个一本大学。还有一种就是在高一、高二没怎么学习,到高三时想学习了,结果发现高三一年的学习时间不够,没有达到自己的较好状态,想通过复读来达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