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如何看待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行动准则。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补充和支持。

1、法律是一种正式的、强迫性的规定,旨在保护人们的权利和保障社会秩序。法律规定了人们应当做甚么,不应当做甚么,违反法律规定的行动将遭到惩罚。法律对每一个人都有束缚力,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或财富状态如何。

2、道德是指个人或群体对善恶、公正、诚实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遵照。道德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自觉性和良知,而不是外部强迫。道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增强社区凝聚力。

3、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一些区分。例如,法律通常由国家或其他权威机构制定,而道德则可能因文化、宗教或风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律通常是明确和具体的,而道德则更具模糊性,由于它们常常触及到更加抽象的价值和理想。

法律和道德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份。我们应当尊重并遵照法律,同时也要重视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让自己的行动符合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如何看待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

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遵纪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扩展资料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法学网-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

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1)是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的非法律化;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条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依据前款规定应当交付的赠与财产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

(2)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行为标准;

(3)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