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是如何选官的呢-秦汉是如何选官的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私学考试:私学考试是通过私人学校订考生进行提拔,这类制度在汉朝被大范围推行。

2、 举孝廉:这是一种选举制度,人们可以通过推荐自己的亲属来提拔官员。这是秦代开始的一种提拔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朝。

3、 推荐制:这是一种由政府或有关部门推荐官员的方式,被广泛利用于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4、 官员任职期满考核:这是一种由上级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的方式,以评估其工作表现和能力。

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私学考试、举孝廉、推荐制和官员任职期满考核等。这些制度的实行,不但保证了官员的素质,也增进了社会的发展。

秦汉与隋朝的官员选拔方式有什么不同

秦朝官员的选拔,一般还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秦朝本国人出任将军领兵打仗,而文官除了秦朝本国的贵族外,还有外国的士人、客卿,这时官员选拔制度还不完备,大致沿袭着秦以前的方法。

汉朝的官员产生,是由地方上举荐孝廉,汉朝是以孝治天下。孝廉和贵族子弟被推荐,到中央作郎官,学习管理,积累从政经验。一旦官员出缺,就会被派去做官,然后每三年考核一次,逐级升迁。

当然这种选拔制度开始执行是好的,但过了些年,天下太平,它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其中贪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到东汉末年,甚至出现花钱就可以买官,甚至可以买“三公”那样最高长官来做。曹操的爸爸就是买来的官。

六部制: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三省的长官纳言、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隋朝:

1、先秦时期的世袭制

先秦时期通常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是由军功之士、文士和宗室贵族组成。为官者的入仕途径和各国选拔官吏的办法,大致 通过军功入仕、荐举入仕、游说自荐入仕。

2、秦汉时期的选举制度

秦汉时期选拔官吏的办法有五种,即察举、征召、公车上书、郎官之先和太学。通过这些办法选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

3、魏晋时期的选举制度

魏政权比较注重人才的选拔。早在曹操掌权的时期,就曾实行过“唯才是举”的政策。曹丕建魏后,改变了这一用人方针,为了取得豪强地主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由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他们当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郡士人,根据门第、德、才三项标准分为九品,写出评状,呈报吏部,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

4、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唐人十分重视科举,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当时的科举主要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形式。常举每年十月开始,至次年三月结束。其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童子、道举等。

扩展资料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