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后备干部如何选聘的-农村后备干部如何选聘

农村后备干部是指有潜力的农村人材,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侧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农村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应加强农村后备干部的提拔和培养。
1、 提拔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个人推荐、组织推荐和公然提拔。个人推荐是由本人自愿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并经组织考察肯定;组织推荐是由村党组织根据党员大众的反应,依照一定的程序肯定人选;公然提拔则是通过竞争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选聘信息,由候选人参加考试或面试等环节,终究择优录取。
2、 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岗位锻炼、挂职锻炼、培训学习等方式。岗位锻炼是指将农村后备干部安排到农村一线岗位进行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经验;挂职锻炼是指将他们送到上级机关或其他地方挂职锻炼,通过接触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人群,提升综合素质;培训学习则包括对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3、 监督与考核:建立严格的提拔和任用制度,定期对农村后备干部的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不合格者要及时调剂或淘汰。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确保他们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农村后备干部的选聘需要重视多方面的斟酌,既要斟酌到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又要斟酌到他们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同时也需要重视他们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
村级后备干部如何转正
不能入编、村后备干部没有编制,村级后备干部是建强农村基层组织、优化村级干部队伍、助推农村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选培思想素质好、品德修养高、发展办法多、为民服务实的优秀人才,村级后备干部对于提升村级班子战斗力、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基本条件
一是政治过硬、坚决拥护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二是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为人正派,处事公道,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强,群众公认程度高,群众基础好;
三是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其他后备干部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
四是有市场经济意识,致富带富能力强,家庭年收入高于本村平均水平,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具有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共同致富的本领;
五是身体健康,胜任村级事务管理工作。
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来源
一是热心于本村的公益事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培双带”标兵和“党员明星户”、致富能手和农村经纪人;
二是本地企业管理和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优秀人才;
三是复员、退伍军人;
四是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和妇代会主任等群团组织负责人;
五是到村任职大学生;
六是“两新”组织负责人。
七是高中毕业生以上文化程度人员;
1、岗位安排。选聘人员岗位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分配,原则上可安排到所在乡镇的所辖村(居)任职试用,试用至村“两委”换届前。试用期满不胜任的,由乡镇党委取消聘用资格。换届后未进入村“两委”的,乡镇根据情况可将其继续列为后备干部。试用期满由乡镇对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不胜任工作的,经乡镇党委研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审查后,依选聘协议规定予以解聘。
2、报酬待遇。试用期间,参与村级工作的根据村级后备干部岗位实际、承担工作任务量、考核评议等次等情况发放工作补贴或务工补贴。不参与工作不享受补贴。
3、备用结合。各乡镇党委要坚持优先从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中选拔村干部的原则,按照法定程序推荐村级后备干部作为村“两委”候选人参加选举。在不超职数的情况下,根据工作需要,对表现突出的村级党员后备干部,届中可按相关规定,补入村“两委”班子。
法律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
在有一些地区是的,有一些地区已经不再有选调生,而是将村官和选调生结合在一起,叫做“选调村官”,比如山东。
在基层工作,可以是“三支一扶”考试、“选调村官”考试、“基层服务项目”考试等考试类别。
可以根据招聘公告分别考试的类别。
全国普通高校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海外高校2013年全日制应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优秀毕业生;2011年由我省统一选聘或招募、年度考核称职(合格)以上等次、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目前在岗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不限生源,不限户籍。
服务基层项目包括:山东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山东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