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

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当中,教育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他们的发展需求,以到达最好的教育效果。
2.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重视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如何理解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会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表现为不同的个体身心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在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扩展资料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1、形成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形成都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内容,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2、完善自我观念
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观念的两个方面,并且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需要教育引导的。促进个体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中的我,是教育促进个体完善自我观念的重要任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5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