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什么乡学是什么

“国学”和“乡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国学”是指中国的传统学术,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五行等学派的学问。它不但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乡学”则指的是在乡村或农村地区展开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传授农业生产知识、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乡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增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学”和“乡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在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周的官学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主要分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 )

西周的官学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主要分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1、西周国学和乡学的介绍:

国学是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庠,序都是古代乡学,后来庠序泛指学校。

西周学校培养是国人阶层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春秋时期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国学在国都,是国君和贵族子弟所进的学校,乡学是国人子弟所进的学校。

2、西周学校的升学与考核:

西周乡学中的塾和校室属于最低级别的学校,一般民众的子弟都可以入学,但继续升学要进行考核,只有考核优秀才能升学。

考核通常由国家官员进行,考核优秀的可以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或者出任官员,乡学中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升入国学学习,有些进入小学学习,有些则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诸侯国学校的优秀学生也可以升入周王国的国学学习。

西周的教育内容:

1、礼:

是关于人社交能力的学问,重在通过约束人的外在行为来控制人的内在心里欲望与今天学生学习的道德类学科相近,若只有外表的文采而没有内在的朴实,就会显得粗野,只强调内在的欲望而忽视了外在的约束,人就会显得轻浮。

2、乐:

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关于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学问。有什么样的哀乐喜怒敬爱之情,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声音主旋律。不同的情感会导致不同的音乐,反之,不同的音乐也会影响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性情。

3、射:

是关于人的意志力培养的学问。当时的“学生”拿起弓来并不是马上就射出去的,而要反复地选择自己最佳的站姿,不断地张弓松弓调匀自己的着力点。然后目光专注靶心,平心静气,去除心内的烦躁,达到“松、静、乐”的最佳自然状态。

两类:国学和乡学。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学习内容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制礼作乐的主持人,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也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实际上,乐教主要是教礼仪中所要使用的乐,所以它又是礼教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