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信奉什么教派最多-北镇信奉什么教

北镇是辽宁省阜新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辽宁省西部的细河平原上。关于北镇信奉甚么教的问题,历史上和现在的北镇都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在古代,北镇是辽金时期的重镇之一,佛教、道教在此传播十分活跃。现在,北镇依然保存有大量的佛教和道教寺庙,并且还有一些民间信仰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北镇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既包括佛教和道教,也包括一些其他的民间信仰。

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辽代佛教和佛教建筑

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辽代佛教和佛教建筑

佛教传入契丹大约在阿保机建国以前,当时就开始有佛寺的兴建。此前契丹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辽代建立后,萨满教逐渐让位于佛教,成为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实行精神统治的工具。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在辽朝境内广为传播,崇佛之风日见兴盛。至辽兴宗、道宗两朝,侫佛之风达到极盛,一时间王公大臣、士庶百姓竞相争建塔庙,使得辽朝境内塔庙相望,僧尼之数多至数十万。佛教的盛行给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热衷于佛事,使得统治阶级更加腐朽昏愦,精神萎糜,朝纲不振。修建寺庙佛塔、兴办佛事都需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寺院滥度僧尼,广占山林果木良田,严重地影响了辽朝的财政税收和经济发展。与金璧辉煌的寺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庙和州县学舍的破败不堪,大批青少年剃度为僧侣,成年累月地礼佛诵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元人说:“辽以佛废,金以儒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佛教兴盛的同时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其中包括对佛教经典进行大规模的校勘编纂和刊印,如续刻石经、校印佛藏等对佛教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是辽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贡献。而遍布五京的辽代寺庙和佛塔更是佛教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直接体现。这类建筑在东北地区原来多得不计其数,但由于寺庙都是木构建筑,容易坍塌破坏,所以保存至今的真正辽代的寺庙建筑已是寥寥无几了。奉国寺大殿则是东北地区唯一完整的辽代佛寺建筑。

奉国寺在辽宁省义县城内东北隅,寺由山门、木牌坊、无量殿、大雄殿、僧房等组成,并存有金、元、明三代的重修碑记。寺初名咸熙寺,创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据碑文记载,奉国寺原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堂一百二十间,以及伽蓝堂、山门、斋堂、僧房、方丈等建筑,规模相当宏大。现在只有大雄殿(即七佛殿)是辽道宗开泰九年的建筑物,其他的辽代建筑已荡然无存。

大雄殿又名七佛殿,为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南向,面阔九间,长48.20米,进深五间,宽25.13米,高21米,建在青砖包砌的三米高的台基上,前有月台。大雄殿斗拱铺作宏大,出檐深远,角檐上翘如翼,屋顶举折缓和。整个大殿为木结构,外观极为雄伟壮观,是现存辽代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一座。殿内中央七间置大佛台,台上彩塑迦叶、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拿舍牟尼、释迦牟尼等七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神态慈祥,庄严高大,合座高达九米。每尊佛像前两侧,各立胁侍菩萨一尊,高2.5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佛台两侧前角,对塑二天王像,高3.5米。这些彩塑是辽代圆雕塑像中的典型作品,其修长与写实风格,堪与大同华严寺辽代塑像媲美。殿内各壁尚存有极其漫漶的高大壁画,内容有十佛,八菩萨和两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以及十八罗汉等,推断为元、明两代的作品。大殿内部屋顶上的斗拱、拱眼与椽栿上的彩画为辽代原迹,内容有荷花、宝相、团窠芾蒂、琐纹图案及飞天。这些飞天有的头戴宝冠,有的结双髻,均佩缨络戴钏、镯,赤足,飘带,面目丰润善悦,姿态各异。有正视,有反瞩,有的手持花束,有的捧果盘,皆作供养七佛之状,轻捷飘逸,飞翔于行云之中。其上色以朱红衬地,用青绿色画染服饰,用深浅墨色渲染行云,肌肉部分如面颊、胸肩和手足等则用赭笔勾描轮廓,笔法流畅,色彩极为鲜明华丽。这些飞天、彩画等与敦煌五代、宋初壁画上同类题材之作风极相似,堪称宗教绘画艺术的上品,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建筑彩画实例。

佛教本身宗派众多,自五代以来在中国盛行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华严宗、密宗、法相宗等。辽代佛教最重密宗,其次是华严宗。辽代虽重密宗,而又趋向于和显宗结合。这是因为东北的契丹族早期信奉萨满教,很容易接受密宗的真言咒语,而广大地区的汉族群众则普遍信仰显宗。奉国寺内既祀七佛,又祀一百二十贤圣,具有密宗与显宗相结合的倾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辽代佛教的这一特点。

密檐塔也是一种重要的辽代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入,塔开始在辽朝各地广为修建。由于它是砖石结构,又具有抗震能力,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仅东北地区现存辽代佛塔就有近百座。辽代佛塔是在继承吸收中原唐、五代以来密檐塔建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造型最大特点就是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或空心)砖塔,地下有地宫,地上有基座,基座之上第一层独高而涂成白色,故一般称为白塔。往上各层形成多层塔檐密接的形式。塔身各面均有精致的浮雕,这些浮雕作品显示出具有较强的写实功力,手法纯熟,人物造型生动活泼,精神充沛,颇具盛唐遗风,堪称辽金时代宗教性浮雕的代表作品。辽塔多为实心,不能攀登,因为地宫较小,往往在塔身第一层内部作室,与地宫同为珍藏舍利、经幢等佛教文物之处,这与唐、宋空心塔之舍利函全在地宫中显然不同。各层塔檐间均悬有风铃、铜镜等装饰物,辽塔悬挂铜镜之制也属独有的现象。辽塔这种形制后来也为金代所继承,成为我国建塔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辽、金密檐塔。

现存的辽、金佛塔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的朝阳、锦州、北镇、义县、兴城、绥中和辽阳、沈阳,内蒙古宁城、喀左、巴林右旗以及吉林农安、黑龙江阿城等地,其中以宁城中京大明塔、辽阳白塔和北镇崇兴寺双塔等几处辽塔最具代表性。宁城大明塔高74米,是辽塔中最高的建筑,是辽圣宗时为中京城内感应寺所建的舍利塔。辽阳白塔高71米,建筑极其雄伟壮丽。塔建于高大的石台上,塔身八面砌有佛龛,龛内有坐佛,旁有左右胁侍,龛上是华盖,两侧飞天舞空。再往上塔檐层层内收,塔顶有铁刹杆,嵌以鎏金宝珠、相轮等。北镇崇兴寺双塔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米,两塔相距43米,塔座雕有负重力士、斗拱、曲水万字栏板等,塔身佛龛等装饰与辽阳白塔相似,但风格比较秀丽。上面十二级塔檐每层各嵌有铜镜三面,角檐悬挂风铃,风吹铃动,声响清悦。每有燕群盘旋于两塔之间,成为北镇城内著名的名胜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