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句子 考查什么能力-排列句子 考查什么
排列句子考核的是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惟能力和表达清晰度。排列句子是指将散乱的句子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一个联贯的整体,使其更符合语法规则和文章主题,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在写作中,排列句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排列句子的方法包括根据上下文进行排序、使用连接词或短语来增强联贯性等。
如何解答高考语序排列题
语序排列题是检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的典型题型。回答语序排列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句子或语段组合的语序。常见的语序有以下几种。
一、多层句子成分的顺序。
多层句子成分的排列一般指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的排列。多层定语,从离中心词最远处算起,一般的次序为:表领属的词语+数量词+形容词+中心词。多层状语的排列,从离中心词最远处算起,一般次序为:何时+何地+副词+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中心词。如:
例1:国家队里的(领属)的一位(数量词)有二十多年经验(短语)的优秀(形容词)篮球女教练。
例2:大家昨天(何时)在何处室里(何地)都 (副词)热情(形容词)地同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交谈。
二、认识规律顺序。
人们认识世界是有规律的,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议论性语段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说明性语段,一般是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按其特点依次进行说明。如:
例3:给下列句子排序,愉当的一项是:
①疾病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②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④疾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⑤与这样的敌人战斗,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才得以展现
A.①⑤④③② B.②④①⑤③ C. ④②③①⑤ D. ①②④③⑤
[解析]这是一组说明病痛与人类的关系的句子,按照一般的说明顺序,先要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按特点进行说明。由此看来,④句应是首句,且②句紧承其后,反面假设的③句,紧承④②句之后,⑤句中的“这样的敌人”与①句句尾呼应。故此题C。
三、逻辑顺序
句子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重到轻,由轻到重;由主到次,由次及主;由因到果,由果及因。一切要以中心句为出发点,找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顺序。如: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过程”,①句和③句的句式基本相同,且①句应在前,③句明显要比①句的程度深。
②④句从句式看应放在一起,②句的程度比④句深。此题B
例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题,既考查调整语序的能力,又考查变换句式的语言表达能力。短语之间的顺序合乎逻辑关系,即由轻到重的顺序。另外,还要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此题
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四、时空顺序
指以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排列语序。需要说明的是,高考一般不考单纯的时间顺序或单纯的空间顺序,而是把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在一起考查。
下面的语序已被打乱,请你把它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正确的语序为:。 ...
语序排列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连贯能力。快速准确地解答语序排列题,其方法有六种:
一. 线索法
记叙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迁、情感的波动等方面去寻找。一段打乱了顺序的句子,只要理清其线索,重新理顺就不难了。例如:(1)“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
(2)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
(3)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
(4)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里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5)只见前边四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
(6)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解析:按时间先后变化,应是:朦胧→微明→露出阳光;按“我”的活动先后,应是:起来看→来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应是:停泊→启碇→进入瞿塘峡。运用线索法,轻易排出语序为(2)(1)(4)(3)(5)(6)。
二. 顺序法
说明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说明顺序;其顺序有时间、空间、程序等,可依此顺序重新排列打乱了的一组句子。例如:
(1)1677年,我国茶花由英国医生甘宁引种,开始传播到欧洲。
(2)于是,我国茶花成了世界性的名花。
(3)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种。
(4)茶花原产于我国,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茶花的记载了。
(5)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人傅礼士又从云南采集茶花种子回国,尔后又被移植到美国。
解析:运用顺序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4)(1)(5)(3)(2)。
三. 结构法
议论性语段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等(说明性文段也有这些结构特点)。排列语序时,可依其结构规律进行。例如:
(1)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
(2)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关系呢? (3)论点是为论据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4)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
(5)如果不一致,论据就成为文章的累赘,阻塞文章的思路。
(6)论据靠不住,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 (7)可见,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解析:观察语段,用结构法解此题,(2)和(7)为首尾句,结构明显是总分总式。分析余下五句,(1)(3)一组,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1)后(3);(4)(6)一组,谈论据可靠与否对论点的影响,先正后反,即先(4)后(6),且应先(1)(3)后(4)(6);(5)有“一致”一词紧承(3)。可见,答案为(2)(1)(3)(5)(4)(6)(7)。
四. 首尾词语法
有些文段的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连接,像铁链一样相互承接下来,据此可给句子排序。还可以通过找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等语言标志,并以此作为连接上下句的语言链,就可以正确排列语序。 例如:(1)“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2)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
(3)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4)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5)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纸上的叫“文”。
解析:用首尾词语法解:(1)有“语文”与(5)首尾相称,(5)有“语言”与(2)相承,顺序为(2)(5)(1),而(4)(3)还有“语文”与(1)相承,当跟在(2)(5)(1)后面,据此排为(2)(5)(1)(4)(3)。
五. 话题法
一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人、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述知、或论理。而这个中心话题在语段里,不可能没有其意义规律。因此,可以找出这个中心话题,发现其意义规律,从而正确排列语序。例如:
(1)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 (2)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提供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4)这种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前进,使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
解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谈科学与思维的关系,于是知道(1)句是首句,余下几句的意义规律是按“科学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来排列,所以,应是(1)(3)(2)(4)。
六. 综合法
有些复杂的文段用上述某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可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运用综合法,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排列句子顺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互相促进,是人类有效的交际工具。
(2)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3)语言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和一定意义的结合体。
(4)人类有了语言,就用来交流经验和知识,协调生活和劳动,增强了人类和自然斗争的能力,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5)随着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符号来记录语言,这样就产生了文字。
(6)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言,人们就能更好地把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
解析:根据首尾词语法:(4)句“促进”;发展”,(5)句开头“随着;发展”紧承上句,(5)句句末“产生了文字”,(6)句开头“有了文字”紧承上句,据此(4)(5)(6)应排在一起。根据话题法:(2)(3)是同一话题,围绕“语言”说明,(3)句回答“语言是什么”,(2)句回答“语言怎么样”,故应先(3)后(2),一般总是先设置问题,再说明或议论问题,所以应按(3)(2)(4)(5)(6)排列。由(4)(5)(6)三句可知,语言经历了一个先口头语言后书面语言的过程,时间顺序明显,所以(1)句是对(4)(5)(6)句的小结,应放在最后。故答案为(3)(2)(4)(5)(6)(1)。
③①⑤④② |
试题分析:先写先生家的位置,再按顺序依次写进门,到书房,再介绍书房的布局,最后写行礼。因此应是③①⑤④②。 点评: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7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