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律有什么特点-教育规律有什么

教育规律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下,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具有普遍性描写和解释的一种理论。它揭露了教育的本质特点和本质规律,是人们探索教育发展道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力的科学根据。

教育规律包括:教育目的和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评价与考核;教育投入与产出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

教育规律研究的目的在于揭露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指点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创新,增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理解和掌控教育规律对增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重要。

333教育规律有哪些

1.教育规律是指教育过程当中自然构成和发展的、具有普遍性、必定性和稳定性的规律。

2、教育规律包括: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进程发展规律,教育内容选择规律,教育方法应用规律等。

3、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身心发展顺序性,身心发展阶段性,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身心发展互补性,身心发展独立性。

4、教育进程发展规律包括:教育进程发展阶段性,教育进程发展连续性,教育进程发展渐进性,教育进程发展整体性。

5、教育内容选择规律包括:教育内容针对性,教育内容适用性,教育内容时效性,教育内容多样性。

6、教育方法应用规律包括:教育方法个性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方法层次性,教育方法实践性。

为了让您更深入了解,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1)(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由于身心发展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可变性表现为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3)不(平)衡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这个整体不是“完美”的整体。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