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规律有哪些内容-教育过程规律有哪些

教育进程规律是指人们在教育过程当中所遵守的一系列客观规律,它包括知识结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揭露,并通过实践来应用。教育进程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综合知识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招教笔试内容一般为三类:教育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新课改、教学技能、教育写作等等。

教育综合知识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教学活动应以直接经验为主;

2.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主;

3.教学应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有机结合,并防止两种不同倾向。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1.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应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并防止两种不同倾向。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四)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以上,就是对教育综合知识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全部回答。

教学过程四大规律

1.教育规律是指教育过程当中自然构成和发展的、具有普遍性、必定性和稳定性的规律。

2、教育规律包括: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进程发展规律,教育内容选择规律,教育方法应用规律等。

3、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身心发展顺序性,身心发展阶段性,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身心发展互补性,身心发展独立性。

4、教育进程发展规律包括:教育进程发展阶段性,教育进程发展连续性,教育进程发展渐进性,教育进程发展整体性。

5、教育内容选择规律包括:教育内容针对性,教育内容适用性,教育内容时效性,教育内容多样性。

6、教育方法应用规律包括:教育方法个性化,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方法层次性,教育方法实践性。

为了让您更深入了解,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1)(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由于身心发展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可变性表现为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3)不(平)衡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这个整体不是“完美”的整体。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教学过程四大规律如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高效率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①只强调间接经验:赫尔巴特。

②只强调直接经验:杜威。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因而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不可或缺条件。

3.反对单纯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观点

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②只重知识—实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识做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3.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客体。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是完整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反对只强调某方面作用的孤立观点

①传统教育派(赫尔巴特):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现代教育派(杜威):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