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全额编制-什么叫全额编

“全额编”是指依照国家规定的编制标准,所有行政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各种社会保险都由财政全额负担。这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编制制度,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实际操作中常常难以实现。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全额编”可能仅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非实际操作中的编制制度。

全额事业编制是什么意思?

全额编制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全额拨款事业编财政由相关部门或是政府部门直接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基本待遇与公务员一致,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城管、学校、农技站等。

1、全额: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除乡镇卫生院外,全部使用全额事业编制。全额事业编制,是指工资经费全部由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使用的事业编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只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没有收费职能和权力,只能由财政全额供给,因而使用全额事业编制。乡镇卫生院是因为基层医保力量的要求,划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多数乡镇卫生院属于差额事业单位。

2、差额: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大多数属于财政差额供给的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事业编制称为差额事业编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都或多或少承担收费或者中介服务职能,由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改革,大多数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但收费职能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只是单位由差额变成了全额供给,也可以说依然是差额,但差额部分为0%。有些人理解,单位过去收费,现在不收费了,或者收费不能养活自己了,就应该是公益一类,这是错误的,因为单位性质未发生变化。

3、自收自支事业编制:这类编制要取消,而且从2014年开始许多地方因为上级机构编制部门不给备案,已经全部取消。其它地方取消的时限是2020年底。这类编制使用类型按说是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其实许多全额、差额事业单位都在用,以具体情况为准。

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稳定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全额事业编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全额拨款的机构中,按照编制管理规定确定的编制数量,用于招聘、调配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编制形式。全额事业编的人员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全额事业编一般适用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

财政拨款则是指政府或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规定,向特定的机构或项目提供的经费支持。财政拨款的对象可以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其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用于支持特定的事业或项目发展。财政拨款通常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期限,且需要经过严格的预算和审批程序。

全额事业编与财政拨款的主要区别在于:全额事业编是针对人员编制的一种形式,而财政拨款则是针对经费支持的一种方式;全额事业编的人员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财政拨款则根据项目需要而定,可能具有较大的变动性;全额事业编通常适用于公共机构,而财政拨款可以支持各类组织或项目。

全额事业编和财政拨款在公共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额事业编有助于保障公共机构的人员稳定和工作连续性,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财政拨款则能够灵活支持各类事业和项目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全额事业编和财政拨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额事业编可能导致机构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财政拨款可能存在资金分配不均、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这两种制度,以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

全额事业编和财政拨款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前者是人员编制形式,后者是经费支持方式。全额事业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适用于公共机构;财政拨款则具有灵活性,可用于支持各类事业和项目的发展。在实践中,应合理选择和使用这两种制度,以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五条规定:

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条例》

第二条规定: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中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