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模式是什么模式-课程评价模式是什么
课程评价模式是指系统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分析和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进程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如教师视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搜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
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R·W·泰勒提出的一种课程评估模式。泰勒在所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1949年)一书里最早提出应当根据课程目标编制“合理的”课程计划,即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后评估和改善教学制度,直到达到既定目标为止 。
美国的泰勒(Ralph W. Tyler, 1902-)认为,如果我们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下列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即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泰勒还提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
把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选择教育目标的筛子。主张在民主社会里的4种基本价值:
(1)承认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论其种族、国籍、社会或经济地位如何;
(2)提供广泛参与社会中各种社会团体各方面活动的机会;
(3)鼓励个性多样化,而不是强求单一的个性;
(4)相信理智是处理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依赖专制或贵族团体的权威。
原则之二:
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
在最底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把可能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产生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较高层次上,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使我们把在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与那些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或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原则之三:
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陈述教育目标。应注意:
(1)课程目标既要指出期望学生发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又要说明这些心理与行为变化的相应内容;
(2)课程目标的陈述应尽量达到可操作化,如:用“掌握”、“理解”、“懂得”、“学会”等术语陈述不同的目标要求。
常用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
课程评价的作用是鉴定课程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课程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课程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通过课程评价,我们可以了解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等多个方面。在课程方案评价阶段,我们需要考虑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内容的科学性、教材的选择等;在课程实施评价阶段,我们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
课程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测试法、作品分析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来选择。
课程评价的四个步骤:
1、界说目标。从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来确定评价的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
2、确定评价的环境。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表现这种行为的机会,以便考查学生是否已经获得目标所隐含的行为。
3、搜集资料。注意应全面搜集关于课程、教材和教学的资料,以便全面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形。
4、判断价值。判断应紧紧扣住教育目标,考察所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判断价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84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