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有什么教育思想吗-荀子有什么教育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论: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仁慈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会对人性产生影响。他主张通过教育引导人向善。
2、 学校教育: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学生与教师在学习过程当中应相互增进、共同提高。
3、 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4、 教育方法:他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情和能力,因此教育应当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
5. 人生观: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以上内容就是荀子的一些主要教育思想。
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
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积”“渐”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
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注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
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2、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思想。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故云:“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
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然而,仅有理性认识而不去实行,虽有广博的知识,也仍然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知道”,即“行”。
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他看来,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
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特别重视良好的思想方法和学习心态。他看到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
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荀子提出了“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
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这一思想方法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当然,荀子并不知道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他权衡事物的标准不是客观实践而“道”或“礼义”,这就削弱了这种思想方法的积极意义。
4、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所谓“虚”,即 “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
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
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
所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8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