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毛催念cui还是sui衰-鬓毛催什么意思是什么

“鬓毛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年老体衰。它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中的一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指头发已变白,而缘由则是因长时间的忧郁和烦恼。因此,“鬓毛催”可以理解为头发因岁月流逝而变白,意味着人逐步衰老。
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佳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注释。
一、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的偶然性。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3、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4、乡音无改鬓毛催: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鬓毛:鬓发。催:变。
5、儿童相见不相识:见面后却互不认识。
6、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问客人从哪里来。客:诗人自指。
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复杂情感
1、感慨时光飞逝
《回乡偶书》中,贺知章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他离开家乡时还是少年,如今归来已是老年。这种对时光的无情感慨,让他的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2、乡音未改的哀愁
尽管贺知章的乡音未改,但鬓毛已催,这种对比让他深感岁月的无情。这种哀愁并不仅仅是对个人年华老去的感慨,更是对故乡、对家乡生活远去的怀念。
3、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失落
诗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种场景让贺知章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他对儿童的陌生感和对自身处境的认知,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凉。
4、思乡之情的浓烈
尽管贺知章的乡音未改,但故乡的人却不再相识。这种孤独和失落让他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让人们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
乡音无改鬓毛催的意思是什么
这首诗的意思是: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1、原文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3、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9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