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是什么意思-《品德》是什么
《品德》是一本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由孔子所著。它强调了仁、义、礼、智和信五种道德原则,并提倡人们在生活中遵守这些原则来保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因此,《品德》是关于道德修养和伦理行动的指点书。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行
学生良好品行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品行习惯养成如何是德育教育成果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品行好坏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学生良好品行教育、养成是小学德育的中心环节,是《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品德》学科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非常重要,它可以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需要。下面,我谈一谈一年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磨练。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克制坏习惯才能形成好习惯,做到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如课堂文明用语与课外文明用语、课堂表现与课外表现,如学生正确的立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等. 在训练中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每一课的知识点,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训练要从每个细小之处着手,从站、立、行走开始,随时都要给予指导。另外,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如学生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就及时教如何说,如何做,教学生如何保持卫生,擦桌子、扫地等。学生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是很难形成良好习惯的,所以培学生良好的习惯必须具体指导,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榜样引路、正面引导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充分利用《品德》课程教材中的榜样和学生身边的榜样来引导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和说服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正面引导,如讲故事、看图片、创设情境、评价判断等激发学生情趣,提高认识。说服教育要注意艺术性、趣味性,用趣味活动激发动机。 、
三、课堂评价、课外评价与日常品行综合评价相结合
做好评价环节是对学生课堂与课外、品行养成情况的评判、检测、导向。只要求没检查,就跟没说一样。因此检查评价工作必须坚持并落实,根据每一课的知识点设计评价方案,还要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要求,结合班级开展“班级小明星”、五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对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但是评价、评比终究是外力,养成好行为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把评价、评比的形式多样化,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协同班主任每月认真进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通过做好评价和品行比考核,对学生品行为发展起导向作用,是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成为规范、养成自我良好品行的强大动力。
总之,我们的教育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学生成将来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进行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各种良好品行习惯,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品德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关注学生的发展,都能转向对话、动态、开放的知识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道德与法治》主张让儿童通过在情境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逐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中建构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9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