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称什么朝代-史称什么西周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之间。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文王姬昌,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为后来的周武王姬发的灭商立国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分封制”,行将领土分给自己的子孙和元勋,并让他们成为诸侯,从而构成了一个由中央政府管理和控制的国家体系。这类制度在西周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

在文化方面,西周时期的代表作包括《诗经》、《尚书》等,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也非常发达,被誉为“青铜时期”。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成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什么

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周朝是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国姓为姬。原居于渭水流域。其后为逃避戎狄而迁居岐山下的周原,并于此地发展农业,建筑城郭,设立官制。都丰镐(镐京)(今陕西西安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成王五年营建雒邑(又称成周),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周王经常在成周驻节,但是主要活动依旧以镐京为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强了对东方的活动,大量活动以成周为中心。等到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焚毁,周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后来这里由秦人夺回),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史称平王东迁。

扩展资料

西周初年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参照夏朝的赎刑制度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为九刑。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度。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周朝是多妻民族,因此引进了宦官制度,直接影响了中原文化,直到清朝灭亡为止。西周的制陶及制釉技术十分进步,不过器皿多半为灰色。雕制玉器的数量减少。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军队并不由国君掌握,而是在周天子的守臣手中。周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克商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兴的周朝该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是继续延续商朝的统治模式,还是另外创造一些符合周朝国情的全新统治模式。

为此,武王推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夏商,但却是借鉴夏商的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借鉴夏商的分封,在中原地区大规模施行封国土建诸侯制度,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分封制。

周朝自武王开始,历成王、康王二王,先后三次实行大规模的分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周姓者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王室,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以姬姓为主,《荀子》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初武王分封时,71个诸侯国,姬姓诸侯国就独占53个。之后分封以开国功臣、先圣后人,及前商贵族为主,如姜子牙分封在齐国,夏禹的后裔分封在杞国,商汤的后裔被分封在宋国。

西周的分封方式以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为准,即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封,封地按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的方式赐予。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何周王会放弃直接统治整个天下的机会,转而是将土地封给诸侯王,让他们去统治天下呢?这到底是何原因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周王册封的诸侯受命统治的地区,他们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需定期向周王朝觐纳贡,同时诸侯国的军队还必须随时听候周王的调遣,一旦周王征召就需随从作战。因此,尽管诸侯王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但他们与周王的关系本质上仍是君臣关系。

周王之所以会任命诸侯王去帮助自己统治全国各地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缺乏统治天下的实力。武王之所以能克商,靠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八百诸侯。当时武王的周国疆域不过百里,人口不过六七万,所能动员的军队只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若没有八百诸侯会兵时所聚集的戎车四千乘,几乎没有可能击溃商朝的七十万大军。此后,即使周代商,其常备军也只有拱卫宗周的西六师和驻屯成周的成周八师,约十四万余人,这等规模的军队实难帮助周朝去直接掌控整个天下。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士兵数量不够,征召去不就行了吗?是的,士兵不够的确可以征召,但供养这些士兵的钱哪里来?要知道西周可是奴隶制时代,其生产力是非常低下,根本就不足以让西周去供养更多的军队。同时,如果西周要想直接统治整个中国,他势必就得派成千上万的官员去治理,试问这些官员的俸禄从哪里来?以当时西周的国力是绝对没有能力去供养这些官员的。因此,在西周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直接管控天下的情况下,与其放任各地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倒不如由周王自己挑选出忠于周朝的臣子去各地担任诸侯王,这样至少各地诸侯王还能听从中央的调遣,奉周王为天子。

第二、当时的环境不足以让周朝直接管控天下。首先,我们要知道西周时期,中国还处于奴隶制时代,不但社会发展低下,全国各地的交通更是闭塞,各地的交流根本就不通畅,当时一个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最快也要半月的时间。试问就是这样的传播速度,西周何以去治理天下?

如果西周真如秦朝那般实行郡县制,恐怕天下不出半月就会大乱,比如一个地方出现旱灾,官府需要朝廷救灾,可是这个救灾请求传到周天子的手里,再周天子把批复意见传到地方官员手里,恐怕那个地方已经受灾一月有余,如此百姓若真是遭灾一个月没人管,试问地方会不出现动荡吗?因此,以当时的环境,西周仍缺乏统治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的技术力量。

第三、实行分封制,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在西周之前,夏商名义上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实际上这大国却是有着一个个小部落或小国组成的,他们各自为政,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制度,这些小国只是名义上效忠夏商中央朝廷,但实际上却是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权,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因此,自西周初立时,无论是诸侯,还是百姓,在历经夏商近千年的统治下,他们早就习惯了在一个个小国里生活着的模式,他们根本就不认同自己是商人,而只认为自己是周国人、共国人、阮国人、黎国人。如此,如果西周初立,就废除这种已维持了近千年的统治模式,则势必会让国家出现动荡,而这对于初立的西周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毕竟说实在的,西周是以叛乱立国的,他的起家本来就不光彩,因此是急需稳定民心。

同时,对于西周来说,民心重要,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的心更重要。西周能克商靠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因此试想如果西周一开国,武王非但不奖赏那些诸侯,反而是将他们的封地剥夺,试问那些诸侯王岂能善罢甘休,而一旦这些诸侯王再反,试问西周挡得住吗?因此,武王要想新兴的周朝政权得到巩固,他就必须再行分封。

第四、奖赏开国功臣,笼络天下民心所需。武王克商能成功,除了有那些商朝诸侯王的协助,功劳最大的无疑是姜尚、周公、召公、康叔、丹季、太公、毕公等人。那武王建周后,这些功臣该如何奖赏呢?无疑最好的奖赏就是给他们封国,给予他们爵位,裂土分封、授民授疆土这无疑是当时那些功臣最想得到的,也是自认为可以得到的东西。于是乎,武王为了笼络这些功臣的心,他也就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今北京琉璃河一带)。封弟叔鲜于管(今郑州东),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余各以次受封。

同时在笼络那些诸侯、功臣们的心后,他还得让天下臣民认为他周朝是正统,是天命所归,是神派来统治他们的王朝。那怎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周是正统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神农、黄帝、尧、舜、禹等圣人之后来替周朝宣扬周的正统性,那如何让这些圣人之后答应周朝的要求呢?很简单,分封他们为诸侯王。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受到圣人之后的赞赏,得到好处的他们自然也就在社会上替周朝树立起武王崇敬先圣欲行德政的贤明君主的形象,从而大大的稳固了周朝的统治。

第五、藩屏王室,维护西周对于天下的统治。刚才我们也说了,以新兴西周的实力,他是没有能力去统治天下的,那么西周要想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该当如何呢?显然实施分封是最有效的方法,将姬姓宗室和忠于自己的功臣分封在各地,然后靠他们来统治天下,同时藩屏周王室。

而在当时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当中,周初七十一封国中,姬姓诸侯国就有五十三个,《左传》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阝、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蔡,周公之胤也,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天下,与其说是与公卿共天下,倒不如说是与王族兄弟共天下。武王的分封,究其原因就在于希望同族兄弟去稳固周王室的统治。

第六、实行分封,可使力量有限的周王坐王畿而治全国,坐享大国荣华。分封咋看起来是与周王室的统治无疑,但如果放在那个时代,却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实施分封制,不但能帮助周王室笼络人心,让周王室稳固对于天下的统治,且最为重要的就是能让周王稳坐钓鱼岛,从而坐王畿而治全国,坐享大国荣华。

我们都知道,周王克商靠的就是八百诸侯和那些功臣,这些诸侯能反商,一样也能反周,因此与其剥夺他们的封地,让他们再次造反,还不如将他们重新打乱,分封于全国各地,分而治之,将他们的势力维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样周王室就能以有限的实力去控制全国的各地诸侯王。毕竟,周王分封的大部分诸侯都是姬姓诸侯,有这些诸侯的帮忙,再加上周王室的力量,周朝已足以去控制其他诸侯王。

如此,周王室在能控制这些诸侯王的前提下,让诸侯王去统治全国地区,是既能稳固天下,又能获得与委派官员直接统治一样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利益,且还能省去士兵、官员的大笔薪俸开支,这样的无本生意,我想谁都愿意做吧。

因此,正是基于以上的六点原因,西周才会实行分封制,而不去直接统治天下。说白了,以当时的环境和局势,分封制是周王朝所能选的唯一的一种统治模式,其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