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的形成-活教育在什么阶段
“活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指的是以实际活动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活教育主张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视察和探究,让学习者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活教育并非特定的教育阶段,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教学方式,可以在各个教育阶段中得到利用和推行。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可以采取活教育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启示:
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1 .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陈鹤琴在“活教育”理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孩子的教育需求,认为孩子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实践能力,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这个目标为中心的。
这样,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关于儿童教育目的和需求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补充,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才能“以人为本”
2 .提供儿童实践教学参考
实践教学是“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精髓,陈鹤琴一生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他倡导的农业劳动、游戏等实践教学形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儿童实践教育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和丰富,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功能也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
“活教育”理论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师生可以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其次,“活教育”理论指导教材的编写更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将现代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引入教材,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和特点。
城市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 游戏 环境?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江北新区分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所分园位于扬子江隧道口,东边有一个老山森林公园,同时又地处国际 健康 城,于是幼儿园里就有了扬子江畔 游戏 场、老山森林 游戏 场、小小 健康 城博物馆……
早在20世纪初,陈鹤琴就提出:“ 游戏 是儿童的工作, 游戏 是儿童的生命。”在陈鹤琴1923年创办的这所园里,鼓幼人坚信高质量的 游戏 依赖高质量的环境,并一直进行着 游戏 环境的研究。
“在城市幼儿园 游戏 环境变革的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从布置到创设、建设的过程,通过对‘活教育’思想中有关环境、 游戏 内容的梳理总结,寻找环境创设的经验和策略。”园长崔利玲说。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鼓幼人始终坚守的使命。在崔利玲看来,百年来,在经历了专业的修偏、 社会 的质疑、发展的阵痛,特别是新时代的跨越后,“回归陈鹤琴”“让中国幼教更中国”,应成为新时期幼教人的追求。
从“活教育”孕育看“一切为儿童”
儿童的生活是什么?陈鹤琴说:“玩,是小孩子的整个生活。”
从创办鼓楼幼稚园起,陈鹤琴亲任园长整整30年。在西方进步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国内新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在鼓幼这块试验田里,陈鹤琴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努力创建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教育体系。
他反对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中、把儿童的活动限制在课堂里的做法,提倡中国的幼儿教育要实验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活教育”,“活教育”的中心是儿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儿童就是能动的核心。学校的一切中心活动是为儿童。“活教育”是“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儿童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鼓幼,活泼泼的教师和儿童随处可见,因为他们着迷于正在进行的活动。
“大自然、大 社会 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相连,他提出的这些思想不仅成为‘活教育’的精髓,同样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要求,是带有鲜明爱国色彩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崔利玲深有感触地说。
在鼓幼园史室内,收藏着一幅陈鹤琴书写的“一切为儿童”字匾,真实地反映了陈鹤琴心系儿童、从儿童出发的愿望,体现了“基于儿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他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他呼吁成人要“以爱德来代替权威”“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把儿童当儿童”“一切为儿童”。
“活教育”思想,也正是建立在“一切为儿童”这一理念之上的。陈鹤琴认为,要使幼稚园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入手。他和老师们通过三次课程实验,从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备标准到教师的要求,逐项进行研究,提出了幼稚教育的三大目标、15条主张、17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等,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1932年,由陈鹤琴主持、根据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成果制定的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幼儿园课程标准。在1947年的《活教育》刊物中陈鹤琴谈道,“活教育”的形成就是基于当年在鼓幼的实验,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鼓幼,成为“活教育”孕育的最早摇篮。
从单元课程再构看“一切为儿童”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作为行业窗口单位的鼓幼成为国际交流的接待单位。频繁的国际间教育交流激活了鼓幼教育改革的热情。人们重新审视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活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幼儿园的麦田需要麦种时,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的郝和平、肖湘宁、周欣走进鼓幼。这三位恢复高考后南师首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秉承陈鹤琴院长科学实验的精神,来到老院长创办的幼儿园,开展“活动教育”研究。“活动教育”的研究给仍停留在分科教学模式上的幼教同行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是从这时起,鼓幼开始了单元课程的第四次实验征程。
“在课程建构中,我们秉承陈鹤琴教育思想,保持了单元教学当年的雏形,以满足 社会 、家庭、个人多方需求为目标,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分析与指导,通过丰富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让儿童在 游戏 与 社会 生活中亲身感受、主动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适宜的、最大化的发展。”崔利玲说。
单元课程以环境为支点,以 游戏 为载体,遵循“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编制策略,注重内容的“鲜活”、形式的“灵活”、效果的“激活”,研究 探索 出“走出校园,生活在前”“经验先行,探究在前”“分层指导,儿童在前”的主动学习教育策略,提出了“半程示范法”“家园共育101条主张”“一日生活皆课程”等理念。
在副园长何凯黎看来,单元课程的再构,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 探索 、自主建构的过程,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有鲜明的园本课程特色,有利于鼓幼实现对“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标的追求。
“在课程改革方面,鼓幼一直是坚持的、是前进的。”崔利玲说,1923年至1952年期间,鼓幼曾经历三次课程实验,特别是办园初期的首次课程实验,在经历了自由散漫期、论理组织期的阵痛后,进入设计组织期,在向左转、向右转的过程中,鼓幼不断调整课程的方向,向前迈进。鼓幼开始第四次单元课程的再构,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我们还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但正努力坚定地向着‘每个生命都活泼泼地生长’的理想前进。”
从研究精神传承看“一切为儿童”
回望鼓幼的 历史 ,陈鹤琴、张宗麟、钟昭华,都是从鼓幼小园子里走出的大教育家。鼓幼早期实验中教师的理论功底、研究态度、实干精神,召唤着鼓幼人持续提升专业素养,提醒教师摒弃成人的逻辑,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坚持生活在前、探究在前、儿童在前,让儿童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让儿童自己探究、观察、实验、发现。
这样的理念体现在鼓幼日常一点一滴的教育活动中,儿童的一日生活就是教师研究儿童、研究环境、研究课程的实验场。
“南非小羊来做客”系列活动,就源自教师的一次观察。当教师发现室外的小木屋激起了孩子们饲养小动物的念想时,教师考虑的是不仅要把少数人的兴趣变成多数人的兴趣、把即时的兴趣变成持续不断的兴趣,还要在活动前期储备各种支持性指导策略,以便在实际活动中沿着儿童行为、语言、态度等线索快速诊断、决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差异化指导,支持并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最大化的发展。
“这是鼓幼教师要具备的教育智慧,敬业、乐业、专业、创业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副园长朱水莲说,现在,鼓幼的每个人或是先行者、或是验证者、或是学习者,在鼓幼的任何班级,都能看到观察记录本、观察小卡、便签条、成长档案……
鼓幼是一片麦田。近百年来,鼓幼人沿着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前行,始终不忘陈鹤琴提及的“办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种麦,办鼓楼幼稚园就是要为大田提供中国麦种”。
上世纪40年代,鼓幼就以中心制的单元教学播撒出麦田的种子,现在鼓幼依旧硕果累累,将研究儿童的成果化作不断向前的动力。为宣传陈鹤琴教育思想,鼓幼三次组建全国范围的课程协作体,还开展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验推广项目、“大麦田”行动计划,让更多地区的幼儿教师真正领悟“活教育”的博大精深,领悟“一切为儿童”的真谛。
“作为‘活教育’的受益者、传承者,我们要坚守中国幼儿教育的文化之根,坚定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幼教道路的决心,以‘一切为儿童’的情怀,培养更多活泼泼的中国娃,培养更多现代中国人。”崔利玲说。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4日第1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2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