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丞相和什么有关-朱元璋废丞相和什么

朱元璋废丞相和行省。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利过大,造成君权遭到要挟,因此废除丞相制度,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同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行省制度。

明朝为什么废除丞相和宰相?是他们的权利太大吗?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明朝之前一般都会设立宰相或者丞相这个职位,帮助皇帝处理朝政,但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废掉了这个职位,只设立内阁帮助自己处理朝政,至此以后明清两代没有宰相或者丞相这个职位。那么明朝为什么要废除这个职位,是他们权利过大吗?我个人认为明朝废除这个职位可以加强皇帝集权,防止主弱臣强颠覆朝廷,还可以限制他们地权利。

一、明朝废掉这一职位是为了加强皇帝集权,不想分权给大臣。

明朝之前设立丞相或者宰相这个职位,是为了让他代替皇帝处理朝政,这样皇帝就不需要事无巨细去处理朝政,虽然分了一部分皇权给大臣,但是自己也会比较轻松。但是朱元璋为人精力比较充沛,而且他对其他人不信任,因此他借着胡惟庸案废掉了丞相这个职位,只设立内阁帮他处理朝政,加强了皇帝集权。

二、明朝这么做可以防止主弱臣强,维护皇帝的统治。

历史上很多权相能够左右朝政,皇帝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个情况,因此朱元璋当时害怕这种情况发生,就废除了这个职位,他怕自己的后代子孙过于羸弱,控制不了掌握大权的大臣,因此他认为废除这个职位可以防止主弱臣强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皇帝的统治,不会受到大臣的欺负。

三、明朝这么做可以限制大臣权力,让他们不能威胁皇帝。

明朝废除丞相这职位建立内阁,只是把内阁成员当成自己的秘书使用,这样大臣的权力就会受到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只能当皇帝的臣子,听皇帝的话,因此明朝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后建立了内阁,使内阁凌驾于六部制之上。

1、废除丞相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

2、设立廷杖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同时将掌管全国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调兵。

3、设立锦衣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监视,特别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成为他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锦衣卫隶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长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

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尉力士,因穿橘红色服装,骑马,故又称“缇骑”。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成为“诏狱”直属皇帝,权力很大。

扩展资料

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

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