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人做人的道理-孟子教人什么区别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徒弟所著。它以其深入的伦理学观点和道德观而闻名,并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孟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可以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他强调了人们应当遵照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如“爱人”、“敬老”、“尊师”等。

《孟子》还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义”是指遵守正义的原则和行动准则,而不是寻求个人利益或私欲。他提出了“义利之辩”,认为人们在寻求利益时应遵照正义的原则。

《孟子》还触及到政治、法律、教育等多个领域。孟子认为,政治领袖应当具有“仁政”的理念,即通过仁爱和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他也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应当是公平的,以保护人们的权利和自由。

《孟子》是一本充满智慧和道德观念的书籍,它教导我们要有爱心、尊重他人、遵守正义原则,并以此来引导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孔子和孟子的教学有哪些不同

一、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

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在孔子看来,“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的贤才。孔子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他需要培养治世的贤才君子。

相比较而言,孟子也处于天 下无道的乱世。他也主张培养君子,但他最为欣赏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孟子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发的思想品格,一种人格的培养。另外,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治世的贤才君子。孟子并不是不主张治世,他也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并同孔子一样主张仁的学说,在各国之间奔走,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阐述是从社会需求,治世的方面来说的,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孟子则是注重内发的,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规定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我修养。

二、教学原则、方法之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虽然孟子从孔子那继承了诸多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有一些区别。孔子与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虽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同中有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与不教之教

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了若指掌,孔子对他们进行了分类:“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而且也了解他们的缺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噫。”对于同一件事情,孔子给予不同的弟子以不同的回答。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因为子路凡事总想超过别人,要他收敛而要他问问父兄的意思再行动,而冉有难以下做决定,疑虑太多,遇事退缩,孔子为了促其进取而鼓励他听到就行动。

2、启发诱导与自学、深造自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学生到了一定的学习状态: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老师便可开其意,达其辞,使学生经过启发有一定的感悟。之常说的启发式教育就是从孔子这里来的。孔子的启发诱导注重的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但孟子则注重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自得。因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内发的,不可能由他人达成,所以孟子主张自学与深造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主张的深造自得注重的是自身的修养,相比较而言,孔子侧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孟子侧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前者对教师的启示颇多,而后者有助于学生自觉自得的醒悟。孟子的这一教学主张与当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较相近。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3、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

孔子不仅认为学习要思考,而且也认为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他对终日的思考是不主张的,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学也。”孔子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更注重学习。这与他的教育目的培养治世贤才是有关的。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并贯之以仁勇智三德来培养治国平天下的贤才。这种贤才需要学习很多实用的知识来治世,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思考 。而孟子则认为教师并不能传授知识的全部,只能传授基本知识,学生要获得其中的精髓必须自己去思考,琢磨与体会。孟子以后裔教人射箭和做木匠教人做木工活为例,来说明即使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完全使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学生要在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巧”。相比于孔子的学思结合,孟子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尤其是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这也是源于“明人伦”的内发教育目的。这种内发的精神境界旁人是难以使其达到的,需要自身进行思考,琢磨与领悟。孟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多有创新。他强

调“尽信书,不如无书”,应以怀疑的精 神来看待书籍。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对于孔子的“ 欲速则不达”变通为“ 其进锐者,其追速”,直陈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强调了为学之

如何区别和理解孔子和孟子分别对人性的看法

孟子和孔子相同点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孟子和孔子区别:人格不同、著作不同、主张不同

一、人格不同

1、孟子:孔子偏向敦厚。

2、孔子: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二、著作不同

1、孟子:《孟子》

2、孔子:《论语》

三、主张不同

1、孟子:孟子主张“义”。

2、孔子:孔子主张“仁爱”。

儒家发展中对人性的看法主要有:孔子是没有直接谈人性的善恶的,只是注重教导大家来从善。儒家的人性论是从孟子开始显现化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一生出来一无所知,最根本的是善的。

孔子儒家的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虽然提出了这个观点,但他从来没有论述过这个问题。没有作过任何说明。把“习”和“性”区别开来,这个表述,得出了孔子“上治、下愚”的思想。

照孔子看来,一方面有天生的先知先觉的圣人,另一方面又有天生的不知不觉的愚人,这两种人都是天生的。因而是不可以改变的,下愚的人并不能变为尧舜,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孟子以水来比喻人性,水性就下,有的时候水能跃起浪花、激流能翻过山丘,但水的本性仍然是就下。这就好比人性,人性有不善的时候,但人性还是本善。

孟子认为人能分辨是非,人有恻隐之心,人有礼仪道德,能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人性本善,人的不善全是后天才有的。

孟子所说的是人有善恶的表现,不足以说明人性本善。孟子更像是在以说教的方式来劝善,只有把人性说成本善才容易劝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