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呢-为什么叫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如数学、科学或语言)中的智力水平。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抽象思惟能力,即能够理解复杂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类智力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来提高。

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Patrick Mohr提出,并在他的著作《晶体智力理论》中详细论述。他认为,不同领域的晶体智力可以独立发展,但也能够相互影响和提升。

“晶体智力”这个名称来源于一种物理现象,即当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从液态转变成固态,构成结晶体。这个进程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就像人类大脑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和训练。因此,"晶体智力"的概念暗示了智力的持久性和可塑性。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概念

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它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

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的常见例子: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的常见例子:词汇概念、常识等的记忆,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

晶体智力的特征:

1、晶体智力是个人的知识储备,后天习得的。

2、每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年龄、国籍、时代不同,晶体智力有很大的差别。

3、晶体智力因为对应的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所以是一直处于增长态势的,到了65岁左右,才会有所下降,越老越值钱。

卡特尔关于智力结构的学说把言语理解视为晶体智力。

卡特尔智力结构理论是指一种智力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R·B·卡特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在对瑟斯顿的七种基本能力进行二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一般能力因素G不是如斯皮尔曼所言只有一个,而是两个,并将其称为液态智力(Gf)和晶态智力。

液态智力是个体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知,类比和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依赖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体的禀赋。

晶体智力则是个体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如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R·B·卡特尔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测得的主要是晶态智力,为此他设计了文化平等智力测验来专门测量液态智力。

他发现,液态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在14岁左右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晶态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而其衰退则要到60岁才开始。

群因素论

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

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