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先秦帛画有哪些作品-三幅先秦帛画有哪些

1.《人物出行图》:这是战国时期的帛画,描写了一名男子出行的场景。画面中的男子身着长袍,头戴斗笠,手持伞盖和杖,肩上披着一件羽衣,脚穿靴子,形态优雅。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服装华丽,充满了生活的气味。

2、《云气山水图》:这是汉朝的帛画,描绘了山川河流、云雾围绕的景象。画面中的山水形象逼真,线条流畅,色采丰富。特别是云雾部份,表现出了云层的变化和活动,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觉。

3、《舞乐百戏图》:这是秦代的帛画,描绘了各种舞蹈和杂技表演的场景。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动感和活力。特别是舞蹈部份,展现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三幅先秦帛画的一些介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时的四副战国帛画叫什么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作为独立意义的中国绘画作品约兴起于战国中期的楚国,至西汉发展到高峰。消失于东汉。

战国时期帛画已发现的现有4幅:,战国中期为帛画的兴起期,现有1幅;战国晚期为帛画的成长期,现有3幅。

1、江陵马山1号墓帛画: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年代当在战国中晚期之间,约公元前340年之后,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之前。与屈原作《招魂》同时或稍早。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墓中帛画残破几成碎片甚且粘在一起,无法识别其绘画内容。该墓同时出土的“夫差矛”,其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2、《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距今约二千三百多年。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图中画一位妇女,侧面,细腰,左向而立,发后挽一垂髻,并系有装饰物。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可能是为死者祈求天佑,这是楚人当时一种习俗。头上部左面,画有龙和凤鸟主要用线条描绘,造型简练明快,人物的嘴唇上点有红色,虽然线条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拙,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以线造型,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在用笔和设色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这幅画对人物面部刻划还比较粗略,并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气。

3、《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时间较《人物龙凤帛画》略晚,约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交。为细绢地,长方形,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舟形。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鹭鸟,圆目长喙,顶上有翰毛,昂首向天。男子头上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的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皆向左,表现行进的方向。其主题是表现死者乘龙升天,比《人物龙凤帛画》更为明确,艺术表现技巧有较大的提高,人物神情刻划生动,线条匀细而挺劲,流利飞舞,较之前者丰富而有韵律感。设色也复杂起来了,在单线勾勒后,平涂与渲染并用,其中一些地方还加用了金、白粉,它也是迄今发现用这种画法作画的一件最早的作品。可以说,我国工笔重彩画在两千多年前已形成雏形,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绘画所达到的相当高超的水平,它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缯书四周画像: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缯书呈四方形,中间写有墨书,笔画匀整。四周画有图像,以细线描绘,上涂色彩。四角画树木,分青、赤、白、黑四种,以象征四方。另绘有三头、双角、衔蛇、鸟身等神象。这种随葬的缯书,可能是为死者“镇邪”之用。此文物现已流失境外。

上述三幅帛画,性质相同,皆是先秦绘画史上至今还保留下来的稀世珍品。皆以墨线勾画,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技法上以线条(笔法)为基础的证明。帛画的作者为民间画工。这几幅帛画与近年来发现的战国漆器、陶器上的彩绘,都有同时代的艺术特色。

题主所说的居然两字,显然是觉得帛画用于丧葬有些匪夷所思了吧?那么,我们就来试着一探究竟。首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抓住两个核心:

①古代帛画自身具有什么功能

②帛画究竟怎么用于丧葬过程

以几幅著名的帛画为例,先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第一件

战国《人物龙凤图》,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呈长方形,纵28cm,横20cm,湖南博物馆藏

这件帛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中,画面中华服女子侧身而立双手合掌,被认为表现的正是墓主人,而在其上方则有一龙升腾一凤飞舞,一般认为是在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

第二件

战国《人物御龙图》,又名《驭龙图》,呈长方形,纵37.5cm,横28cm,湖南博物馆藏

这件帛画,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画面中是一位高冠男子腰配长剑,精神抖擞地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呈舟形,尾部站一白鹭,龙头下侧有鲤鱼。不同于上一幅帛画以龙凤引导墓主人,这里的男子竟自己主导飞升过程!

第三件

西汉《辛追T形帛画》,绢本设色纵205cm,上横92cm,下横47.7cm,湖南博物馆藏

1927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中,画面内容极为丰富且深赋内涵,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古怪幽深的地下世界,祭祀宴飨的人间世界,与雄奇瑰丽的天上世界。所以其登上国家宝藏舞台绝对是实至名归,而后面的探讨也主要以它为主。

一、帛画形制、功能、内涵

其实不难发现,如果把T形帛画上端伸出的多余部分裁去,以上三副帛画都是类似的:长方(条)形,而T形帛画更是呈现非常奇特的衣形,因此经常被称为非衣!

那为什么不做成方正的,不是更好看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关注这些帛画的出土情境,因为这才是它们最初显现时的形态,或许正包含着其特殊形制的秘密!

第一件人物龙凤图 ,被发现时是覆盖在棺盖上,第二件人物御龙图同样如此,而第三件T形帛画被发现之时,也是画面朝下,覆盖在内棺盖板之上。

至此,我们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帛画用于覆棺!

也就是说,这种长方形的帛画形制会更加贴合棺盖的尺寸,那为何单单T形帛画显得特殊呢?

其实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注意到T形帛画在出土时顶部横裹一竹竿,上系丝带,而朝下的四个角梢各坠一条黑色丝麻布的穗状飘带。

所以这可能暗示着其另外一种功能:帛画用于张举!

特殊的形制适用于独特的功能,那么这三种帛画有没有共同的内涵可以概括?其实学界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

到底是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

引魂升天也就是说,通过引导物(龙、凤、龙舟等)指引墓主人灵魂升天,因为天路遥远且凶险,必须有神兽护佑才可顺利到达。

招魂入墓也就是说,人死后飘散的灵魂需要被召唤回来,进入墓地这个后人为之精心布置的永恒乐土中悄然安息,从而勿扰生人。

阳Sir以为,应该是先招魂入墓,然后再引魂升天!

二、先秦魂魄观、丧礼过程的帛画

生死大事,不可不知!而先秦时期的魂魄观念,典籍中透漏出来的是一种魂魄二元论的观点:

《礼记郊特牲》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

《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比之谓魂。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所发扬于上为昭明

也就是说,人死之后,其魄体埋入地阴为鬼,魂气轻扬于天为神,魂魄相合人则生、魂魄相散人则亡!

于是,这种魂魄二元论就形成了对于逝者的双重关怀:

①对于有形的魄 会通过繁复的葬礼、精美的冥器、豪华的墓室来加以体现

②对于无形的魂 就必须依附于一定的介质,借助于可视化的表现手法,使其进入理想归宿,才可使生人放心

所以,古代丧礼中,就必然包含着对于魂与魄两方面的处理,而这种帛画,贯穿于整个丧礼之始终,它起着类似于铭旌的作用即:标示指引相合重生!

其长条状的形态易于飘扬,在逝者未葬之时,起着标示逝者体魄所在地的作用;在下葬过程中,进行棺前张举,指引着灵魂一路追随体魄;在下葬结束后,覆盖在棺盖上,使空中的魂与地下的魄相结合,使逝者在帛画中的世界中得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