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主张什么课程理论-赫尔巴特主张什么课程
![赫尔巴特主张什么课程理论-赫尔巴特主张什么课程](https://edu.h3e.cn/img/赫尔巴特主张什么课程理论-赫尔巴特主张什么课程.png)
赫尔巴特主张的课程被称为“四分法”,他将教学进程分为四个部份:豫备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自由教育。他认为,教育应当首先对儿童进行豫备教育,以便他们能够适应学校的环境;然落后行理论教育,使儿童理解知识;接下来是实践教育,让儿童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最后是自由教育,使儿童能够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探索世界。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论,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是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以学科为中心,编写教材时围绕知识的逻辑体系展开,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和赫钦斯的永恒主义课程是该流派中较为典型的观点。这些理论主张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张内容:
1、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3、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
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
扩展资料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明显特征是心理学化的彻底性及与伦理学的相关性。他不是把某一心理学知识具体运用在某个教育问题上,而是既包含在宏观的理论研究和体系建构中,又渗透在微观的教育工作与具体实践中,因此不论其心理学的科学程度如何,与前人相比他的心理学化具有最大的彻底性。
这种彻底性源于他对教育学科自主性的认识,教育学应拥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逐步完善学科自律机制,建立知识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渴望做出重大的理论贡献,赫尔巴特就是在试图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他要求“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以确立教育学的自主性,描绘整个教育概念体系。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努力与追求教育的科学化密切相关,实质是致力于教育科学化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教育心理学化并不代表教育科学化,但在教育还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时,赫尔巴特找到了合理的基础进行系统化的阐述,建构了严密的逻辑体系,显然在追求教育的科学化。
科学的工具理性要求教育教学关系必须依据一种科学标准,即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详细描述认识与学习的性质、过程与条件,并构建相应的教育教学原则、方式与方法。“建立关系之秩序的理论基础与衡量标准,并不是来自教育目的,而是来源于认识论、心理学”。赫尔巴特偏爱自然科学的准确性,他相信,整个精神活动可用数学公式表示,这是其心理学的一个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他对心理科学和教育工作的热爱,源于前人的影响和时代潮流的刺激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性。对科学心理学的追求和大学教师的身份与实践兴趣成为其教育心理学化的基础动力。
出于建立完整心理学体系的动机,他希望在形而上学、经验、数学理论基础之上,把心理现象与规律阐释清楚,以指导其他科学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他强调数学对心理学的重要性。康德曾宣称,“除非具有数学成分,否则没有什么知识可以称得上科学”。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31902.html